《登高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杜甫《登高》被誉为七律压卷之作,通过秋日登高所见所感,抒发了诗人漂泊孤愁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登高》
唐·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译文
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哀伤,
水中小洲清澈沙滩雪白鸟儿盘旋。
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,
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来。
漂泊万里面对秋景常作异乡之客,
一生多病今日独自登上高台。
生活艰难心中苦恨使白发增多,
穷愁潦倒最近又被迫戒酒停杯。
注释
渚(zhǔ)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
萧萧:拟声词,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。
百年:指人的一生。
繁霜鬓:形容白发很多,如霜般密集。
潦倒:失意颓丧的样子。
新停:刚刚停止。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,杜甫时年五十六岁,寄居夔州。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,但唐朝国力衰退,社会动荡。杜甫晚年漂泊西南,生活困顿,疾病缠身,登高望远时触景生情,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。写景由近及远,抒情由外及内。
2. 语言艺术:运用叠词"萧萧""滚滚"增强音韵美;"万里""百年"时空对举,拓展意境。
3. 情感表达: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命运之忧融为一体,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。
4. 意象运用:猿啸、落木、长江等意象共同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登高》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景象与生命体验完美融合。首联"风急天高猿啸哀"以急促的节奏定下悲凉基调,猿猴哀鸣既是实景又暗喻诗人内心痛苦。颔联"无边落木萧萧下"以落叶喻示生命凋零,"不尽长江滚滚来"则展现时空永恒,形成强烈反差。后四句直抒胸臆,"万里悲秋""百年多病"八个字浓缩了诗人一生的漂泊与艰辛,尾联"繁霜鬓""浊酒杯"的细节描写更显晚年凄凉。全诗景中含情,情中见理,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。
范文二
从艺术表现看,《登高》堪称七律典范。四联皆对仗工整却自然流畅,毫无斧凿痕迹。"风急"对"渚清","天高"对"沙白",意象组合精当。动词运用尤为传神,"啸哀""飞回""萧萧下""滚滚来"等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。诗人善用对比手法:空间上"万里"与"百年"的时间维度相对,视觉上"落木"的垂直运动与"长江"的水平奔流相映。这种多维度的艺术构思,使短短五十六字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,展现出杜甫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。
关于《登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杜甫"诗圣"称号,诗歌沉郁顿挫风格;此诗被誉为"七律之冠"。
2. 重点字词:渚(zhǔ)、萧萧、百年(指一生)、繁霜鬓、潦倒。
3. 艺术特色:情景交融、对仗工整、叠词运用、时空转换。
4. 思想情感:羁旅之愁、老病之悲、家国之忧交织的复杂情感。
5. 意象分析:猿啸、落木、长江等意象的象征意义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渚清:__________
(2)萧萧:__________
答案:
(1)水中的小块陆地
(2)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案:抒发了诗人长期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年老多病的孤寂之感,体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这两句通过落叶与江水的意象对比,营造出时空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哲学意境。"无边""不尽"拓展空间,"萧萧""滚滚"增强听觉效果,形成壮阔而悲凉的画面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杜甫《登高》与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。
答案:杜诗沉郁顿挫,抒发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;李诗飘逸豪放,表达历史兴亡之感与怀才不遇之叹。前者重现实关怀,后者重浪漫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