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岳阳楼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杜甫《登岳阳楼》以雄浑笔力描绘洞庭湖壮景,抒写家国忧思与身世飘零之痛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,帮助学生掌握中高考核心考点。
原文
登岳阳楼
杜甫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译文
早年便听闻洞庭湖的盛名,今日终于登上岳阳楼。
吴楚之地被湖水东南分隔,天地仿佛日夜漂浮于波涛之上。
亲朋故旧音讯全无,衰老多病的我只有一叶孤舟相伴。
想到北方战火未歇,倚着栏杆不禁泪流满面。
注释
吴楚东南坼(chè):坼,分裂。洞庭湖将吴楚之地分隔,极言湖面辽阔。
乾坤日夜浮:以夸张手法写湖水浩渺,似承载天地。《水经注》有“洞庭湖广圆五百里,日月若出没其中”之载。
戎马关山北:指吐蕃入侵、郭子仪屯兵奉天等战事,暗含对时局的忧虑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(768年),杜甫晚年漂泊至岳阳。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衰微,诗人自身贫病交加,登楼远眺时触景生情,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于一炉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由宏阔转向沉郁,形成强烈反差。
2. 语言艺术:“坼”“浮”二字动态化展现自然伟力,与“孤舟”“涕泗”的渺小形成对比。
3. 思想内涵:以洞庭湖的永恒反衬人生短暂,借战乱背景深化忧国情怀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此诗以“坼”“浮”二字为诗眼,赋予洞庭湖撕裂大地、托举乾坤的磅礴气势。后四句急转直下,从“无一字”的孤独到“涕泗流”的悲怆,将个人困顿与家国动荡交织。全诗境界雄浑而情感沉痛,体现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士人的典型心态。
范文二
诗中“吴楚东南坼”暗含地理分野的隐喻,而“乾坤日夜浮”则化用《庄子·秋水》的哲学意境。杜甫以病弱之躯凝视浩渺湖水,个体的渺小与自然的壮阔形成张力。末句“戎马关山北”将视野推向远方,使私人感怀升华为时代悲歌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杜甫“诗圣”称号,此诗属五言律诗,创作于大历三年。
关键字词:坼(chè,分裂)、戎马(代指战争)、凭轩(倚窗)。
意象分析:“孤舟”象征飘零身世,“乾坤浮”体现宇宙意识。
情感主旨:通过壮景写哀情,表达忧国忧民与羁旅之悲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(1)吴楚东南坼:__________
(2)凭轩涕泗流:__________
答案:(1)分裂 (2)倚靠窗户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戎马关山北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案:表达对北方战事的深切忧虑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夸张手法突显洞庭湖的壮阔,动态化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力,为后文抒情铺垫宏大背景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杜甫《登岳阳楼》与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杜诗侧重个人身世与家国之痛,风格沉郁;范记强调“先忧后乐”的士人精神,更具理想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