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时间:2025-09-14 14:00:03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翻译与考试要点解析

本文解析明代宋濂的励志名篇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考试高频考点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精髓与作者劝学思想。

原文
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
明·宋濂

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

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
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

译文

我年幼时就酷爱读书。家境贫寒,无法买书来看,常向藏书人家借阅,亲手抄录,按约定日期归还。

寒冬时节,砚台结冰,手指冻得不能弯曲,仍不松懈。抄写完毕,跑着送还,不敢稍有超期。

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,我才得以博览群书。

注释

【嗜学】酷爱学习。嗜(shì):特别爱好。

【假借】借阅。假:借。

【砚冰坚】砚台墨水结冰。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求学艰辛。

【弗之怠】宾语前置句式,即"弗怠之",不因此懈怠。

创作背景

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宋濂告老还乡途中遇见同乡马君则。时值国子监学生普遍追求享乐,作者以自身经历勉励后辈勤学,体现明代初期崇儒重教的社会风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比手法,先叙自身求学之艰,再论今人优越条件,形成强烈反差。

2. 语言特色:善用细节描写,"砚冰坚""手指不可屈伸"等具象化表达增强感染力。

3. 思想内涵:提出"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"的治学境界,超越物质追求。

4. 艺术价值:开创明代赠序新范式,将个人经历升华为普遍治学之道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文中"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"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。作者背着书箱拖着破鞋的形象,与"同舍生皆被绮绣"形成视觉冲击。这种白描手法不着议论而劝诫自明,体现宋濂"文道合一"的创作主张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艰苦环境被转化为"足乐"的精神享受,这种苦乐观对当代学子仍有启示。

范文二

文章通过三层递进展现劝学逻辑:先述抄书之艰,次写求师之难,再陈奔走之苦。每段皆以"勤且艰"作结,形成复沓式结构。这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,使"业精于勤"的主题渐次深化。特别是"缊袍敝衣处其间"的坦然态度,彰显了儒家"安贫乐道"的思想精髓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:嗜(shì)学、逾(yú)约、叱(chì)咄、皲(jūn)裂、衾(qīn)

2. 特殊句式:"弗之怠"(宾语前置)、"岂他人之过哉"(反问句)

3. 文学常识:宋濂为"明初诗文三大家"之一,本文体裁属赠序

4. 核心意象:"砚冰""缊袍"等物象构成寒士苦读的典型意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走送之:__________

(2)援疑质理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跑着送还

(2)提出疑问询问道理

解析:"走"在古汉语中多指奔跑,"援"为引述之意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作者为何详写"同舍生"的奢华生活?

答:通过对比突出自己"以中有足乐"的治学态度,强调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。

解析:对比手法是本文重要艺术特色,需结合"缊袍敝衣"等细节分析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选取典型冬日细节,从环境、器物、人体三重维度渲染艰苦,为后文"弗之怠"作铺垫,凸显坚韧品格。

解析:环境描写常服务于人物塑造,注意"寒-冰-僵"的因果链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