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使至塞上》画面描写与王维诗画特点
《使至塞上》是唐代诗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,以简练笔墨勾勒出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,同时渗透着诗人独特的禅意美学。本文将通过原文解析、背景梳理和艺术鉴赏,揭示王维"诗中有画"的创作特色。
原文
《使至塞上》
唐·王维
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
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
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
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
译文
轻车简从前往边关慰问,途经属国已过居延。
如飘飞的蓬草越过汉塞,似归雁飞入胡地上空。
浩瀚沙漠中烽烟笔直升起,黄河尽头落日浑圆。
在萧关遇见侦察骑兵,得知主帅正在燕然前线。
注释
【属国】典出《汉书·卫青传》,指归附的西域国家。
【征蓬】读音zhēng péng,随风飘转的蓬草,喻漂泊无定。
【孤烟】唐代边防烽火信号,白天燃烟称"燧"。
【都护】唐代边疆最高军政长官,此处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。
颔联以"征蓬""归雁"自喻,暗示出使的孤寂;颈联"直""圆"二字构成几何美学,体现王维以画入诗的特点。
创作背景
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旨出塞,赴河西节度使幕府劳军。时年三十六岁的诗人首次接触塞外风光,将新鲜感受融入诗作。此时唐王朝与吐蕃战事频繁,诗中"燕然"用东汉窦宪刻石纪功典故,暗含对唐军胜利的期许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联叙事,后两联写景,末句点题,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。
2. 语言艺术:"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"十字包含四种意象,用素描笔法呈现空间纵深感。
3. 思想内涵:在壮美景象中隐含个人渺小感,体现盛唐文人"慷慨说边事"的时代特征。
4. 诗画交融:选取最具特征的景物构成画面,与后世"边角构图"的山水画理相通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王维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感的营造。"大漠"与"长河"构成横向延展,"孤烟"与"落日"形成纵向呼应,二维平面中暗含三维透视。诗人刻意选择"直"和"圆"这两个几何概念,将自然景象抽象为纯粹形式,这种处理方式与其南宗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完全一致。清代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》特别指出,这两句得"天趣"之妙,正在于超越了具体物象的局限。
范文二
诗中隐含着微妙的心理轨迹。首联"单车"二字已露孤寂,颔联更以"征蓬""归雁"双重比喻强化漂泊感。然而颈联突然转入雄浑景象,尾联则通过"都护在燕然"的捷报消解了前文的惆怅。这种情感起伏折射出盛唐士人的典型心态:既对边塞生活怀有陌生感,又对王朝武功充满自豪。日本学者入谷仙介认为,这种矛盾心理恰是王维边塞诗独特张力的来源。
关于《使至塞上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属国(shǔ guó)、征蓬(zhēng péng)、都护(dū hù)
2. 文学常识:此诗属五言律诗,王维与孟浩然并称"王孟",开创山水田园诗派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对比(大漠与长河)、象征(孤烟喻戍边将士)
4. 意象系统:大漠、孤烟、长河、落日共同构成塞外典型意境
5. 诗画关系:印证苏轼"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"的经典评价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问边:__________
(2)候骑:__________
答案:
(1)慰问边防将士
(2)侦察骑兵
解析:"问"在古诗中常作"慰问"解,如"问丧";"骑"读jì时指骑兵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"表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?
答案:以简练线条勾勒壮阔景象,体现"诗中有画"的艺术特色,在雄浑中见禅意。
解析:两句十字包含四种意象,形成几何构图般的画面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王维《使至塞上》与高适《燕歌行》在边塞描写上的差异
答案:王诗侧重静态画面营造,渗透文人审美情趣;高诗注重动态场景刻画,充满现实主义精神。
解析:王维代表盛唐边塞诗的文人化倾向,高适体现军旅诗人的写实风格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"的修辞效果
答案:双喻叠加强化漂泊感,"出""入"动词形成方向对比,暗示诗人身处文化交界地带的复杂心境。
解析:蓬草无根与鸿雁有巢构成隐喻对照,深化了使命与乡愁的双重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