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夸张手法考点解析
岑参边塞诗代表作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以奇绝的夸张手法描绘塞外风雪,展现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。本文将从文本细读出发,解析诗歌中的夸张艺术及其在考试中的常见命题形式。
原文
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【唐】岑参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译文
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,塞外八月已飘飞雪。
恍如一夜春风吹过,千树万树挂满梨花。
雪花飘入珠帘沾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被嫌薄。
将军冻僵双手拉不开角弓,都护铁甲冰冷难穿。
沙漠纵横凝结百丈寒冰,愁云黯淡绵延万里。
中军帐里设宴饯行,胡琴琵琶羌笛齐奏。
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,红旗冻僵不再翻卷。
轮台东门送君远去,离去时雪覆天山路。
山路回转不见君影,雪地空留马蹄印痕。
注释
【白草折】白草:西北地区牧草,干枯时呈白色;折:读zhé,折断。
【忽如二句】以春风喻北风,梨花喻雪花,是岑参独创的逆向比喻,将严寒转化为绚丽意象。
【瀚海】沙漠的古称,此处用"百丈冰"的夸张突出边地苦寒。
【风掣红旗】掣:读chè,拉扯;红旗冻僵的细节描写体现零下三十度的极寒。
【空留马行处】"空"字强化别后怅惘,与李白"孤帆远影碧空尽"异曲同工。
创作背景
公元754年岑参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,此诗作于轮台军营送别同僚时。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,诗人亲历边地酷寒与战争残酷,将生命体验转化为奇崛的诗句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八句集中写景,后八句转入送别,景情转换自然。"忽如"二句为全诗诗眼。
2. 夸张手法:将八月飞雪比作梨花盛开,百丈冰、万里云等数字夸张,红旗冻僵等细节夸张,共同构建边塞奇观。
3. 情感表达:极写环境严酷反衬将士豪情,末四句的空白构图暗含深沉别绪。
4. 语言创新:突破"胡天飞雪"的传统写法,用温暖意象表现严寒,形成艺术张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岑参将塞外苦寒转化为审美奇观的艺术处理独具匠心。"千树万树梨花开"的比喻打破常规思维,用春日暖景写严冬寒景,这种逆向比喻产生陌生化效果。诗人并非简单记录自然现象,而是通过主观想象重构物象,使边塞风雪获得全新的美学呈现。红旗冻僵的细节夸张更是将寒冷推向极致,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,正是盛唐边塞诗豪迈气质的典型体现。
范文二
诗中数字夸张值得玩味。"百丈冰""万里凝"的时空延展,构建出广袤无垠的塞外图景。这种空间书写不仅是地理特征的呈现,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。当岑参用天文数字般的量词表现边地环境时,实际是在展示盛唐文人开拓西域的胸襟气度。结尾"雪上空留马行处"的空白构图,又将豪情转化为悠长余韵,形成情感表达的跌宕起伏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掣(chè)、阑干(纵横交错)、控(拉开)、着(穿)
2. 文学常识:边塞诗派代表、"高岑"并称、七言歌行体特点
3. 艺术特色:比喻创新、细节夸张、虚实相生、情景交融
4. 意象体系:飞雪、红旗、琵琶、天山等构成的边塞意象群
5. 情感主旨:既表现戍边艰苦,又彰显盛唐气象的二元统一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控:__________
(2)着:__________
答案:
(1)拉开
(2)穿
解析:需结合"将军角弓不得控"、"都护铁衣冷难着"的具体语境理解。
二、手法赏析
题目:分析"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运用逆向比喻,将寒风比作春风,飞雪比作梨花,以温暖意象写严寒环境,形成新奇审美体验。两个"一"与两个"千"的数字对比,强化了雪势之猛、范围之广。
三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诗歌结尾"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视线阻隔和马迹残留的对比,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。"空"字既写雪野空旷,又暗含怅惘,体现送别诗的含蓄蕴藉特点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使至塞上》在边塞风光描写上的差异。
答案:岑诗多用动态夸张(如卷地风、百丈冰),突出边地奇险;王诗侧重静态勾勒(大漠孤烟、长河落日),展现壮阔宁静。前者体现豪放派特征,后者具有山水诗韵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