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凉州词》盛唐气象与边塞诗常见命题角度
引导语:王之涣《凉州词》以壮阔的边塞风光为背景,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与孤寂,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典型风格与精神内核。
凉州词
唐·王之涣
黄河远上白云间,
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
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译文:
黄河仿佛从白云间奔流而下,
一座孤城矗立在万丈高山之中。
羌笛何必吹奏《折杨柳》的哀怨曲调,
春风本就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外。
注释:
黄河远上白云间:远眺黄河,如从云端倾泻而下,极言地势之高远。
一片孤城万仞山:孤城指凉州城,万仞形容山势险峻(仞为古代长度单位,约八尺)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:羌笛为西北少数民族乐器,《折杨柳》为抒写离愁的曲调。
春风不度玉门关:玉门关为汉代边关,暗喻朝廷恩泽难及边疆。
创作背景:
开元年间,唐王朝国力强盛,但西北边境战事频繁。王之涣曾游历边塞,亲见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,将壮景与悲情熔铸为这首千古绝唱。
作品解析: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形成由实入虚的转折。
2. 语言:"远上""孤城"等词凝练有力,"何须""不度"以反诘强化情感张力。
3. 思想:既展现盛唐开拓精神,又揭示战争对个体的摧残,具有双重性。
4. 艺术:运用对比手法(黄河/孤城)、通感修辞(笛声化怨),意境苍凉雄浑。
范文一
《空间叙事中的家国隐喻》
诗中构建了垂直与水平的两重空间:黄河自云端垂落的纵向动势,与孤城横亘群山的横向阻断形成张力。这种空间叙事暗喻中央与边疆的关系——王朝势力如黄河般自上而下延伸,却被万仞高山阻隔成"孤城"。羌笛声中的"杨柳"作为中原意象,更强化了戍卒对文化认同的渴望,使地理距离升华为精神隔阂。
范文二
《盛唐边塞诗的双声部特性》
此诗典型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矛盾美学。前两句的"黄河""万仞山"展现帝国气象,后两句却通过"怨杨柳""不度"揭露残酷现实。这种豪迈与悲凉的并置,恰如岑参"忽如一夜春风来"与"将军角弓不得控"的对照,构成盛唐诗歌特有的复调性——在歌颂拓边功业时,始终保留对个体命运的人文观照。
关于《凉州词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仞(rèn)、羌(qiāng)、度(dù,通"渡")
2. 文学常识:凉州为今甘肃武威,玉门关是丝绸之路要冲
3. 意象体系:黄河(中华文明)、孤城(戍边生活)、杨柳(离别之思)
4. 艺术手法:夸张(万仞山)、用典(折杨柳曲)、对比(春风/玉门关)
5. 情感主旨:戍卒思乡与报国情怀的矛盾统一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远上:__________
(2)度:__________
答案:
(1)向高处延伸
(2)越过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春风不度玉门关"蕴含怎样的深层含义?
答案:既指西北边关自然环境的荒寒,又暗喻朝廷对戍卒的漠视,双关手法强化批判意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翰《凉州词》"葡萄美酒夜光杯"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王翰诗写战前豪饮的慷慨,本诗写戍守时的孤寂,前者重英雄主义,后者重人道关怀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一片孤城万仞山"的画面构成效果。
答案:数量词"一片"与"万仞"形成强烈对比,孤城的渺小与山势的巍峨构成压迫性画面,烘托戍边环境的艰险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诗理解唐代边塞诗中的"空间意识"?
答案示例:唐代边塞诗常通过地理空间的夸张对比(如黄河/白云、孤城/群山),构建精神层面的距离感,反映中原文明对边疆的想象与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