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《苏东坡传读后感(精选5篇)》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
翻开《苏东坡传》,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前的木门,迎面而来的是那个豁达洒脱的身影。林语堂笔下的苏轼,不仅是文学巨匠,更是一个在逆境中依然能笑对人生的智者。他的诗词里藏着山河,酒中泡着明月,就连被贬黄州的困顿岁月,也能化作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的潇洒。
最触动我的,是苏轼面对政治风暴时的从容。乌台诗案险些要了他的性命,可流放路上他依然写下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这种将苦难淬炼成哲思的能力,让我想起自己工作中遭遇挫折时,总少了几分这般通透的智慧。苏轼教会我们:人生如逆旅,重要的不是目的地,而是行走时的姿态。
当读到他在海南儋州发明“东坡羹”,用芋头做出美味时,突然明白真正的豁达不是无视苦难,而是在泥泞里种出莲花。合上书页,窗外的雨声都变得清朗起来——原来快乐从来不是环境的馈赠,而是心灵的选择。
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
在蝉鸣聒噪的夏日读完《苏东坡传》,竟觉得满室生凉。这位北宋文豪的一生,像他笔下的西湖水波,表面荡漾着才情,深处却沉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。王安石变法时他敢于直谏,新旧党争中他保持清醒,这种“不合时宜”的坚持,恰似黑暗中的烛火。
特别动容于他与弟弟苏辙的亲情。在“明月几时有”的词句背后,藏着对七年未见胞弟的思念;在“但愿人长久”的祈愿里,凝结着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密码。当今快节奏社会里,我们是否也该学学苏轼,在鸿雁传书的等待中品味情感的醇厚?
掩卷沉思,忽然懂得林语堂说他是“不可救药的乐天派”的真意。苏轼把贬谪当作采风,视困顿为修行,这种将生命活成艺术的能力,或许正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养分。
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
初读《苏东坡传》,以为会遇见一个高居庙堂的文曲星;细读才发现,这是个能蹲在田间教农夫种麦子的实在人。从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的豪迈,到“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”的淡泊,苏轼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“人间至味是清欢”。
书中记载他任杭州太守时疏浚西湖的往事尤为动人。面对淤塞的河道,他没有吟诗作赋,而是挽起袖子设计水利工程。这让我想起当下某些“纸上谈兵”的现象——真正的文人风骨,从来都是知行合一的。他留下的苏堤春晓,比任何诗句都更有生命力。
最难忘那个在岭南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的饕客形象。口腹之欲在他笔下升华为生活美学,这种把烟火气过成诗意的本事,让现代人汗颜。当我们被焦虑裹挟时,或许该学学苏轼:荔枝要一颗颗剥,日子要一天天过。
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
夜雨青灯下重读《苏东坡传》,忽然发现这位古人竟像位穿越时空的知己。他的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”,道出了多少现代人的迷茫;他的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又点破多少当局者的困惑。
书中记载黄州时期的蜕变最令人深思。从“拣尽寒枝不肯栖”的孤愤,到“大江东去”的旷达,苏轼在赤壁的月光里完成了自我救赎。这让我想起自己职业低谷期,总急着寻找出路,却忘了困境本身可能就是蜕变的前奏。
特别感慨于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。无论是为猪肉写《猪肉颂》,还是给友人信中细述酿酒心得,都透着对尘世炽热的爱。在这个追逐“诗和远方”的时代,苏轼提醒我们:真正的远方,或许就在认真对待的每一餐饭里。
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
在高铁上读完《苏东坡传》,窗外的风景与书中的文字奇妙交融。这位九百年前的灵魂,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给当代人上了一堂生命课——没有如意的人生,只有看开的生活。
书中关于“三州功业”的记载让我震撼。被贬徐州时抗洪,守杭州时治湖,知颍州时赈灾,这个“不合时宜”的诗人,每到一处都留下造福百姓的实绩。比起他的文学成就,这种“把论文写在土地上”的担当更值得铭记。
合上书时,夕阳正把车厢染成金色。忽然觉得苏轼就像这落日,即便沉入地平线,也要把最后的光辉赠予云霞。在这个容易抱怨的时代,我们都需要这种“九死南荒吾不恨”的胸襟,让生命在磨砺中愈发澄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