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长征读后感(精选5篇)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长征读后感 篇1
合上《长征》的最后一页,窗外的夕阳正将天际染成血色。那些在书页间跋涉的脚印,突然化作绵延的山峦,压在我的胸口。七十年前草鞋踏过的雪山,此刻正在我的血管里落下纷纷扬扬的雪。
最令我震颤的不是湘江畔的血浪,不是泸定桥的铁索寒光,而是战士们怀揣的半截粉笔。在死亡行军的间隙,他们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,把识字课本缝进补丁叠补丁的衣襟。这些细节让我突然明白:长征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,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。那些年轻的生命,在用脚步丈量中国版图的同时,也在丈量着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。
炊事班老班长牺牲前塞给伤员的辣椒面,女红军留在老乡家的婴儿襁褓,雪山上永远定格成雕塑的军需处长……这些碎片在记忆里不断重组,最终拼凑出信仰的模样。原来真正的长征精神,从来不是纪念碑上抽象的口号,而是具体到一根火柴、一口炒面的温度。
长征读后感 篇2
在电子书泛滥的时代,纸质版《长征》的书脊竟被我的指腹磨出了毛边。那些铅字仿佛带着马蹄的震动,将二万五千里浓缩成掌心的沟壑。我忽然理解了何为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——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验皮带煮三天后的韧性,但文字至少让我们学会仰望。
书中记载的“草地党支部”让我彻夜难眠。当连队陷入沼泽,党员们轮流站在齐腰深的污水里开会。他们用身体作路标,用最后的口粮交党费。这种组织形态的韧性,比任何管理学著作都更深刻地诠释了“信仰共同体”的含义。在物质绝对匮乏的境遇里,精神反而获得了绝对的自由。
掩卷时发现书页间夹着几粒干枯的野荞麦——是上次去川西采风时夹带的。此刻它们与书中描写的红军粮奇妙地重合了。或许历史的回响就是这样,总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让不同时空的颗粒产生量子纠缠般的共振。
长征读后感 篇3
在海拔四千米的若尔盖草原重读长征,缺氧的眩晕反而让文字获得了某种结晶般的锐度。当年红军走过的沼泽早已退化成草甸,但书页间传来的咳嗽声依然带着血丝。那些关于饥饿的描写变得具象起来——我数着巧克力包装纸的手指,突然理解了何为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。
最触动我的是那些“未完成的长征”。十七岁的卫生员永远留在了乌江畔,怀里还揣着没发完的奎宁丸;炊事员的铜锅沉入草地时,里面还煮着半锅野菜汤。这些戛然而止的人生轨迹,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上未及上色的飞天。他们没能走到陕北,却用生命为后来的抵达标定了坐标。
归程的飞机上俯瞰云海,忽然想起书中老红军的回忆:“我们走的路,后来都成了航线。”此刻舷窗外的云朵,或许正飘过当年某个战士倒下的地方。这种时空叠印的错觉,或许就是历史给予当代读者最珍贵的馈赠。
长征读后感 篇4
陪父亲看长征纪录片时,发现他苍老的手在膝盖上无意识划着路线图。这位老铁道兵突然说:“当年修成昆线,我们用的就是红军打泸定桥的测量法。”这个瞬间,书本上的历史突然有了血脉传承的温度。
《长征》里最令我深思的,是那些“反向行军”的细节。为掩护主力转移,红二十四师毅然东进武夷山;为建立根据地,部分队伍坚持在南方开展游击战。这种向着危险挺进的自觉,这种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担当,在今天这个崇尚“捷径”的时代,愈发显得珍贵。
书中有张照片:解放后的老红军站在天安门前,脚上还穿着草鞋。这个细节让我泪目——他们走完了长征,却从未走出长征精神。就像我们这代人,虽然生在和平年代,但生命里同样需要自己的“泸定桥”和“腊子口”。
长征读后感 篇5
暴雨夜重读《长征》,雷鸣竟与书中的炮声产生了奇妙的通感。那些被雨水洇湿的页码,仿佛再现了赤水河畔的潮湿。在这个被Wi-Fi信号覆盖的时代,这样的阅读体验近乎奢侈。
书中关于“星火”的隐喻给了我新的启示。红军用马灯传递信号时,要确保每盏灯都既能独立发光,又要彼此呼应。这多像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——既要保持个体的独特性,又要维系集体的向心力。长征精神最动人的部分,或许就在于它同时完成了对个人意志的淬炼和对集体信仰的铸造。
合上书时,窗外的暴雨已停。东方既白的天空让我想起书中描述的会师场景。八十多年过去,那些年轻的面孔早已化作星辰,但每当黎明时分,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目光的温度。这份跨越时空的凝视,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明亮的火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