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读后感> 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600字范文3篇
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600字范文3篇

时间:2025-09-12 18:38:01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600字范文3篇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1

翻开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。刘志丹同志用生命诠释的信仰之光,在埃德加·斯诺的笔下化作永恒星辰。当读到"陕北赤子"带领农民分田地的章节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,仿佛在应和书中镰刀割断封建枷锁的铿锵之声。

最触动我的是刘志丹创建革命根据地时的细节描写。他穿着打补丁的棉袄,在油灯下教战士识字,将马克思主义真理掰开揉碎成陕北土话。这种"把主义种在黄土地里"的智慧,让我想起童年时祖父说的"好种子要沾着泥土才能活"。书中那个为伤员让出最后半碗小米粥的片段,让理想主义有了温度——原来共产主义不仅是宣言里的铅字,更是炊烟里的米香。

合上书页,发现自己的指尖在微微颤抖。当代青年追逐着各种"光",却常忘记最本真的光芒来自何方。刘志丹们用草鞋丈量的山河,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种,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星辰不在流量榜单上,而在脚踏实地为人民燃烧的生命里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,或许就是红色经典永恒的魅力。
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2

在电子屏幕包围的深夜重读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竟读出了与少年时代不同的况味。斯诺笔下那个会说"革命不是请客吃饭"的刘志丹,此刻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更为丰满的轮廓——他既是令敌人胆寒的军事家,也是会为老乡病牛落泪的庄稼汉。

书中记载的桥山会议细节尤其令人动容。当同志们争论是否要攻打县城时,刘志丹指着地图说:"我们要的不是几座空城,是千万颗觉醒的心。"这种战略眼光背后,是对人民力量的深刻认知。联想到当下某些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,更觉这番八十多年前的话语如晨钟暮鼓。他用生命实践的"慢火炖肉"式革命,恰是对速成主义最有力的反驳。

掩卷沉思,恍然看见黄土高坡上走来一群"泥腿子"革命者。他们裤脚沾着露水,衣襟别着钢笔,在沟壑间播撒文明的星火。这种将理想种在大地上的姿态,或许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。当我们抱怨生活艰难时,可曾想过他们连抱怨的时间都化作了前进的动能?
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3

春雨淅沥的午后,第三次捧读《红星照耀中国》。书页间泛黄的纸纹里,刘志丹的形象愈发清晰如窗外的山峦。不同于传统英雄叙事里的完美化身,斯诺记录的这个"西北王"会因思念女儿偷偷抹泪,会在战前紧张地数子弹,这些人性微光让红色传奇有了呼吸的韵律。

最震撼的是书中描述的"三嘉塬遇险"。当被叛徒出卖时,刘志丹把最后的手枪递给通讯员说:"党的文件比我的命重要。"这种抉择背后,是信仰沉淀成的本能。联想到他牺牲时怀中仅有的半块干粮和全套《水浒传》,突然明白所谓革命浪漫主义,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想象,而是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生命诗行。

合上书时,雨已停歇,天际泛起虹霓。恍惚看见那道彩虹与书中的红星重叠,照亮了物质丰裕却常感迷茫的现代心灵。刘志丹们用生命标注的精神坐标,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依然指涉着永恒的价值——当我们的脚步被奢侈品柜台绊住时,总该记得黄土高原上那些穿着草鞋丈量真理的足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