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优秀4篇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红星照耀中国 篇1
合上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最后一页,窗外的阳光恰好洒在书脊上,仿佛那枚红星仍在熠熠生辉。刘志丹同志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丰碑,在埃德加·斯诺的笔下化作穿透历史迷雾的星光,让八十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触摸到那份滚烫的理想。
书中描写刘志丹率领红军战士在陕北高原行军时,有个细节令我久久难忘:战士们用绑腿布裹着冻伤的脚继续前进,而刘志丹总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伤员。这种将官兵平等刻进骨子里的作风,正是共产党人最纯粹的精神底色。当读到老乡们称他为"咱们的老刘"时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"人民领袖"——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,而是风雨同舟的亲人。
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,这些革命者却拥有最富足的精神世界。他们篝火旁讨论《共产党宣言》的场景,比任何豪华讲堂都更显珍贵。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思想光芒的能力,恰如陕北高原的杜梨树,越是干旱贫瘠,根系越是深入大地。
掩卷沉思,那些穿越时空的星火,正照亮我们今天的道路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,想想刘志丹们用草鞋丈量的万里征途;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时,看看书中那些在窑洞里依然绽放的笑脸。这本纪实文学最动人的力量,莫过于让崇高变得可触可感,让信仰成为可以传承的灯火。
红星照耀中国 篇2
初读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以为会看到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;细读之后才发现,这是一部关于人性光辉的温暖记录。刘志丹将军的形象在斯诺笔下如此鲜活,他策马奔驰的英姿与帮老乡挑水的背影同样令人动容。
最震撼我的是书中描写的"红军大学"。在枪炮声中,战士们用树枝在地上演算数学题,用子弹壳做成的油灯下研读哲学。刘志丹常说:"革命需要钢枪,更需要智慧的头脑。"这种对知识的敬畏,对文明的守护,彻底颠覆了我对革命者的刻板印象。他们不仅要改变旧中国的面貌,更要塑造新国民的灵魂。
特别难忘书中记录的细节:红军撤离时,刘志丹特意嘱咐战士把借老乡的门板全部归还原处。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,蕴含着共产党人"不拿群众一针一线"的庄严承诺。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时,应该读懂其中比丝绸更珍贵的品格。
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,《红星照耀中国》就像精神的北斗星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暴力,而是源于对人民的赤子之心。刘志丹们用生命诠释的信仰,依然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。
红星照耀中国 篇3
在电子屏幕充斥视线的今天,翻开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纸质书页,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1936年的时光之门。斯诺笔下那个牵着瘦马、笑容憨厚的陕北汉子刘志丹,用他34年短暂而璀璨的生命,为我们标注出精神的海拔高度。
书中记载的"夜宿张家畔"章节尤其令人泪目。暴风雪夜里,刘志丹坚持把唯一的棉被让给生病的通讯员,自己裹着草帘在磨盘上休息。这种骨子里的温柔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当读到老乡们藏在地窖里的红军伤员,宁愿自己吃糠也要省下小米给伤员熬粥时,突然明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——因为人心就是最好的燃料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斯诺敏锐地捕捉到红军队伍中的文化气息。刘志丹在战壕里教战士识字,在行军途中组织歌咏比赛,这些细节打破了我们对革命者的单一想象。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是苦行僧,而是用乐观主义精神照亮黑暗的持灯人。
合上书页,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。那些在黄土高原上跃动的星火,已经化作万家灯火中的一盏。但刘志丹们留下的精神遗产,依然在提醒我们:走得再远,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。
红星照耀中国 篇4
当斯诺的钢笔遇见刘志丹的绑腿,世界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革命。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不仅是一部新闻纪实,更是一曲献给普通英雄的赞歌。书中那个戴着八角帽、腰别旱烟袋的陕北汉子,用他朴素而深邃的人生哲学,为我们诠释了信仰的真谛。
反复品读"三交镇整编"的篇章,总能获得新的感动。刘志丹把正规军番号让给兄弟部队,自己甘愿带领游击队时说的那句"革命不分大小,只分真假",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格局观。这种不求名利、但求真理的胸襟,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。
书中多次出现的"篝火课堂"场景令人神往。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围着火堆讨论国际形势,传阅着被翻烂的《国家与革命》,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坚守,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值得珍视。刘志丹常说:"革命要先革自己的命。"这种永不自满的自我革新精神,正是共产党人最鲜亮的政治品格。
在这个需要精神坐标的时代,《红星照耀中国》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种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主义,不在于创造了多少奇迹,而在于始终坚持最初的赤诚。刘志丹们播下的那颗红星,依然在新时代的天空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