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读后感> 曹文轩《小英雄雨来》读后感优质3篇

曹文轩《小英雄雨来》读后感优质3篇

时间:2025-09-09 15:19:02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曹文轩《小英雄雨来》读后感优质3篇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曹文轩《小英雄雨来》读后感 篇1

翻开曹文轩的《小英雄雨来》,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战火年代的门。那个扎着羊角辫、眼神倔强的小女孩,用她的赤诚与勇敢,在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。雨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,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河畔芦苇荡的掩护下,用属于孩子的智慧守护着家园的秘密。

最打动我的是雨来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纯粹。当她将染血的课本紧紧搂在胸前时,我看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,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火种的传递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雨来擦拭课本的细节——她跪在河边,手指蘸着清水,像对待珍宝般抚平每一页褶皱,这个画面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抱怨作业繁重的瞬间,顿觉羞愧。

小说中那条流淌的还乡河,既是故事的背景,也是精神的隐喻。河水见证着雨来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担当的少年,当她在水中灵活穿梭躲避敌人时,仿佛看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韧性。这种以儿童视角展开的战争叙事,比任何宏大描写都更具穿透力,它让我们懂得:英雄气概从来都与年龄无关。

曹文轩《小英雄雨来》读后感 篇2

雨来的故事像一枚棱镜,透过它,我看到了战争年代最珍贵的微光。在那个子弹呼啸的年代,这个十二岁女孩用她的方式诠释了"英雄"的真正含义——不是披风加身的超人,而是坚守本心的普通人。当雨来把鬼子引向假地雷阵时,她颤抖的小腿和坚定的眼神形成的反差,展现出人性最动人的光辉。

曹文轩笔下的乡村图景充满诗意张力。月光下的打谷场、飘着炊烟的茅草屋、哗哗作响的芦苇丛,这些宁静的日常与残酷的战争形成强烈对比。特别触动我的是雨来母亲纳鞋底的身影,针线在粗布间穿梭的沙沙声,成为战火中最温柔的抵抗。这种日常细节里蕴含的力量,比枪炮声更能抵达心灵深处。

合上书页,雨来送情报时哼唱的童谣仍在耳畔回响。这部作品最了不起的地方,在于它让读者感受到:在黑暗岁月里,希望永远像蒲公英的种子,借着童真的风飞向远方。当我们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,不该忘记曾经有群孩子,用生命守护着课本的墨香。

曹文轩《小英雄雨来》读后感 篇3

读罢《小英雄雨来》,恍若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。这个发生在冀中平原的故事,以孩童的纯真视角解构了战争的残酷,又在苦难中开凿出希望的光亮。雨来与小伙伴们玩的"打鬼子"游戏,恰似一面镜子,照映出那个特殊年代里,连游戏都带着血色的童年。

作者对人性光辉的刻画入木三分。当雨来为保护受伤的八路军战士,将自己的棉袄盖在对方身上时,寒风中她单薄的身影显得如此高大。这个细节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那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们,或许我们该思考:真正的成长,是否正源于对他人的担当?雨来用行动告诉我们,英雄主义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。

故事的结尾,雨来站在还乡河边远眺的剪影,成为挥之不去的意象。她手中攥着的不仅是染血的课本,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。这部作品最珍贵的启示在于:在任何时代,守护希望的火种都需要平凡人的勇气。当我们合上书本,雨来的故事已然化作一颗种子,在我们心里长出坚韧的芦苇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