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读后感精选4篇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1
翻开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仿佛推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。刘志丹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,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,在陕甘高原的夜空中永恒闪耀。书中那些泛黄的照片与朴实的文字背后,是一个共产党员用生命书写的信仰答卷。
最触动我的是刘志丹创建革命根据地时的细节。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中,他带着战士们帮老乡挑水劈柴,用半袋小米换回群众的信任。这种"把心交给人民"的纯粹,在今天依然令人热泪盈眶。当读到他在冰天雪地里把棉衣让给伤员,自己只披着单薄的军装时,窗外的霓虹灯忽然变得刺眼——我们这代人是否还记得什么是真正的奉献?
合上书页,脑海中回响着那句"革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"。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,刘志丹们用草根树皮充饥的日子已成历史,但那种精神的高度,依然是我们需要仰望的星空。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:它让相隔八十年的两代人,在理想主义的辉光中相遇。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2
当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的今天,《红星照耀中国》里那些手写的工作笔记显得尤为珍贵。刘志丹在煤油灯下记录的思想火花,穿越时空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种。书中记载他常说:"革命者要像火炬,既要照亮别人,也要燃烧自己。"这种自我淬炼的觉悟,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补的精神之钙。
特别难忘书中描写他建立红军学校的章节。在战火纷飞中,他坚持用桦树皮当黑板,用木炭作粉笔,培养出三百多名干部。这种"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"的远见,与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。当看到学员们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写字时,我突然明白:伟大事业的根基,从来都是这样一砖一瓦垒起来的。
掩卷沉思,忽然懂得为什么陕北老乡至今传唱"刘志丹是清官"。真正的领导者从不需要自我标榜,人民心中的丰碑,永远用真诚与奉献浇筑而成。这本书教会我的,不仅是历史知识,更是一种活着的方式。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3
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中最震撼我的,是刘志丹面对挫折时的从容。三次被捕、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,他却说:"只要心脏还在跳动,就要为党工作。"这种百折不挠的韧性,像黄土地上的白杨树,越是风沙肆虐,越是挺直脊梁。
书中记载的一个细节令我辗转难眠:在遭遇误解时,他白天照常带领部队作战,深夜却独自在窑洞里反复抄写党章。这种对信仰的坚守与自省,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。当读到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惦记着根据地建设时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"把一切献给党"——这不是口号,而是融进血液的誓言。
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,这本书就像一盏马灯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,而是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明。刘志丹用33年的生命长度,拓展了精神的高度,这样的生命坐标,永远值得我们校准自己的人生罗盘。
刘志丹《红星照耀中国》读后感 篇4
阅读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仿佛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朝圣。刘志丹那些被硝烟熏黄的日记本里,藏着最动人的中国密码。书中记载他改编民歌教战士识字,"山丹丹开花红艳艳"的旋律里,跃动着革命者的浪漫与智慧。
最打动我的是他与群众的关系。老乡送来藏了半年的鸡蛋,他转手送给伤员;孩子发烧需要草药,他冒雪上山采摘。这种"把人民举过头顶"的情怀,在当下愈发显得珍贵。当读到老乡们用身体掩护红军侦察员的故事时,突然明白:民心所向,就是最坚固的铜墙铁壁。
合上这本泛黄的书,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。我们不再需要啃树皮充饥,但刘志丹那种"甘为人民孺子牛"的精神,依然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营养剂。也许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,就是让他的精神活在当代人的选择里——在每一个利他与利己的十字路口,都能听见那颗红星在胸腔跳动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