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读后感>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推荐3篇

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推荐3篇

时间:2025-09-12 11:00:03

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关于“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推荐3篇”,供大家参考,快来看看吧。

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

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篇章,仿佛触摸到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岁月。从鸦片战争的炮火到辛亥革命的曙光,这段历史不仅是民族的集体记忆,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与坚韧的镜子。读罢掩卷,最触动我的并非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,而是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展现的不屈精神。

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,让我看到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担当。他明知前路艰险,仍以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信念挺身而出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情怀,在今日依然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力量。我们或许不再面临硝烟弥漫的战场,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领域里的“林则徐”。

特别令我动容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,谭嗣同拒绝逃亡时说的那句: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”这种以生命唤醒民众的觉悟,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化作灼热的生命启示。读史至此,常感当代青年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,以建设者的姿态传承先辈精神。

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

当指尖掠过《中国近代史》泛黄的书页,仿佛听见了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的汽笛。这段充满屈辱与觉醒的历史,给予当代读者最珍贵的礼物,是让我们理解“落后就要挨打”这句话背后沉甸甸的分量。而更令人深思的是,中华民族如何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能重新站起。

洋务运动中的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展现了中国人在困境中的务实智慧。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者们,在列强环伺的险境中坚持“造船不如买船快,买船不如租船快,租船不如不租船”的远见。这种既承认差距又不妄自菲薄的态度,对当下中美科技博弈仍有深刻启示。历史告诉我们,真正的强大始于清醒的自我认知。

最让我心灵震颤的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。他们在敌机轰炸中坚持“弦歌不辍”,用书本筑起精神长城。闻一多先生演讲时说的“诗人的主要天职是爱,爱他的祖国,爱他的人民”,道出了知识分子的本分。这种在至暗时刻依然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,恰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密码。

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

夜读中国近代史,常被书页间流淌的悲壮与希望所震撼。从《南京条约》到《五四运动》,这段历史既是伤口结成的痂,也是新芽萌发的土壤。它教会我们:一个民族的尊严,不在于从未跌倒,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涅槃重生。

张謇“实业救国”的实践尤其发人深省。这位状元郎脱下官袍创办大生纱厂,在“商战”战场上开辟救亡新路。他留下的“父教育而母实业”理念,至今仍在南通城的肌理中跳动。这种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现代实践智慧的尝试,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千年变局时的创造性转化能力。

最触动心弦的是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留下的半条棉被。当三位女红军把仅有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乡时,他们剪下的是共产党人“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”的初心。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响,而成为照亮前路的星火。合上书本时忽然懂得,读近代史最大的收获,是获得在新时代继续长征的勇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