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通常在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。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平分,标志着秋季正式进入中期。秋分后,北半球昼短夜长,气温逐渐下降,自然界开始呈现明显的秋收景象。秋分不仅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,也是传统养生进补的关键时期。那么秋分后如何科学进补?营养师推荐的10种应季食材有哪些?
一、秋分节气的养生意义
秋分时节气候干燥凉爽,人体易出现“秋燥”现象,此时进补需注重平衡与调和。传统中医认为,秋分养生应遵循“养阴润燥”的原则,通过饮食调理增强免疫力,为冬季储备能量。
1、阴阳平衡
秋分昼夜均等,象征自然界阴阳平衡。此时饮食需兼顾温补与润燥,避免过度温热或寒凉,例如可搭配山药与百合,既补脾肺又清心火。
2、收敛肺气
秋季对应人体肺脏,干燥气候易伤肺阴。适当食用银耳、雪梨等白色食物,能帮助滋润呼吸道,缓解干咳、皮肤皲裂等问题。
3、储备能量
秋分后自然界进入“收”的阶段,人体需通过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化合物的摄入,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打下基础,如坚果类食材便是理想选择。
二、营养师推荐的10种应季食材
根据秋季气候特点和人体需求,以下食材不仅新鲜上市,且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。
1、南瓜
富含β-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,能增强黏膜抵抗力,其天然甜味适合制作粥品或炖汤,有助于改善秋季消化不良。
2、莲藕
含有多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,生食清热润燥,熟食健脾开胃。秋分时节用莲藕排骨汤进补,既能补充胶原蛋白又可滋阴润燥。
3、柿子
成熟柿子含鞣酸和果胶,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。但需注意空腹食用可能引发胃部不适,建议去皮后与酸奶搭配食用。
4、山药
黏液蛋白能保护消化道黏膜,其低升糖指数特性适合糖尿病患者。建议蒸制保留营养,或与木耳同炒增强润肺效果。
5、板栗
被称为“秋果之王”,富含B族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。炖鸡时加入板栗,可提升菜肴的温补功效,改善手脚冰凉现象。
三、秋分进补的注意事项
合理进补需要结合个人体质和地域特点,避免盲目跟风造成身体负担。
1、循序渐进
初秋不宜大补,应从平补开始,待气温稳定下降后再增加温补食材。例如先以百合、莲子调理,后期再加入羊肉等温热食物。
2、因地制宜
北方干燥地区应侧重润燥,多喝汤水;南方湿冷地区可适当添加生姜、花椒等祛湿食材。沿海居民可增加海带、紫菜等含碘食物。
3、动态调整
关注身体反馈,如出现口干、便秘等“上火”症状,需减少辛辣食材;若腹泻畏寒,则应增加红枣、桂圆等温性食物。
四、秋分食疗方推荐
将应季食材科学搭配,能发挥更好的养生效果。以下是三个经典组合:
1、雪梨川贝羹
雪梨去皮挖核,填入川贝粉和冰糖,蒸制后食用。对秋季干咳、咽喉肿痛有显著缓解作用,特别适合教师、歌手等用嗓人群。
2、黑芝麻糊
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和钙质,与糯米同磨成粉,每日冲泡饮用可乌发养颜,改善因秋燥引起的头发干枯问题。
3、芡实茯苓粥
芡实、茯苓与粳米同煮,添加少量陈皮。此方健脾祛湿,能缓解“秋乏”引起的倦怠感,适合脾胃虚弱者长期食用。
秋分时节的科学进补,本质上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身体调适。通过合理选择应季食材,不仅能够缓解季节交替带来的不适,更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这份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,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独特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