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特斯拉接连推出Model 3和Model Y标准版低价车型,起售价分别降至36,990美元和39,990美元,本以为能提振销量,结果却引发资本市场“用脚投票”。美股尾盘跳水4.45%,市值单日蒸发650亿美元(约4630亿人民币)。分析师直言:“这不是真正的价格战,而是‘饥饿营销’的灾难!”
低价车变“丐中丐”:减配力度远超想象
配置缩水清单:
外观:取消全景天窗、贯穿灯带、电动后视镜折叠,改用织物顶棚;
内饰:方向盘手动调节、座椅仅前排加热、音响从15扬声器减至7个;
科技:阉割Autopilot自动转向功能,仅保留基础巡航(网友调侃“退回2012年水平”)。
定价争议:
降价仅5000美元(原价4.19万美元→新价3.69万美元),远低于市场预期的“3万美元以下”。
马斯克曾承诺推出3.5万美元车型,实际新车比承诺价高20%。
市场为何“用脚投票”?三大核心原因
定价缺乏竞争力:
3.5万-4万美元区间,现代艾尼氪5、日产Leaf等竞品售价更低,特斯拉“降级不降维”。
中国市场若按此比例降价,国产版Model Y或降至23万元,但比亚迪元PLUS(11万)、小鹏G7(20万)配置更优。
战略误判市场节奏:
美国:7500美元联邦补贴到期,三季度销量“透支”导致四季度订单骤降40%;
欧洲:前8个月注册量暴跌32.6%,被大众反超;
中国:前7个月销量下滑6.3%,市场份额从6.5%跌至4.8%。
投资者信心崩塌:
二季度现金流同比暴跌89%,马斯克分身乏术(SpaceX/政治事务)引发管理焦虑;
高盛下调目标价至395美元(仍中性评级),悲观机构预测2026年股价或跌至154美元。
特斯拉的“生死局”:如何破局?
技术突围:
FSD完全自动驾驶需加速落地中国,当前版本仅支持L2功能(本土化适配不足);
人形机器人Optimus量产若失败,可能拖累估值。
市场策略调整:
中国市场需平衡“低价”与“配置”,否则难敌比亚迪、小米等本土品牌;
复古Model Q(计划价3万美元)若量产,或成救命稻草。
品牌重塑:
马斯克需回归特斯拉核心业务,避免政治站队引发的舆论反噬。
结尾:
“一夜没了4600亿,不是运气差,是战略走偏了。”从“科技标杆”到“减配厂商”,特斯拉的股价暴跌背后,是电动车市场从“蓝海”转向“红海”的残酷现实。若想重返巅峰,要么靠FSD和AI业务实现50%-60%年增长,要么在2026年前夺回中国市场份额——否则,市值蒸发或许只是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