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2 11:57:01

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以瑰丽想象展现道家仙境,暗含对权贵的蔑视与自由人格的追求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帮助学生掌握中高考核心考点。

原文

梦游天姥吟留别

[唐]李白

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;

越人语天姥,云霞明灭或可睹。

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。

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

译文

航海者谈论的瀛洲仙境,在烟波浩渺间实在难以寻觅;

越地人所说的天姥山,云霞变幻或许可见真容。

天姥山与天相接横向天际,气势超越五岳盖过赤城。

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,面对它也像要倾倒于东南。

注释

瀛洲:传说东海三仙山之一,读作yíng zhōu。

天姥:浙江名山,道教圣地,读作tiān mǔ。

赤城:浙江天台山支脉,道教第七洞天。

势拔五岳:夸张手法突显天姥山的雄奇壮伟。

创作背景

天宝四年(745年),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,离开长安后漫游吴越。此诗作于将离东鲁南下时,借梦游仙境抒写政治失意,表达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趣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"梦游"为线索,分入梦、游仙、惊觉三层,打破时空限制。

2. 语言艺术:杂用四言、五言、七言和骚体,句式长短错落如情感波涛。

3. 思想内核:表面写寻仙访道,实则展现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。

4. 表现手法:夸张描写("四万八千丈")、对比衬托(五岳与天姥)、虚实相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中"青冥浩荡不见底"的仙境描写,实为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。李白将现实政治黑暗转化为光怪陆离的神仙境界,霓为衣、风为马的意象群,既承袭楚辞传统,又创造性地融入盛唐气象。这种将精神苦闷升华为艺术幻境的手法,成为后世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"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"的结句,犹如金石掷地。诗人通过前文层层铺垫的仙境描写,在此突然转向现实宣言,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"卒章显志"的结构安排,既展现李白"谪仙人"的傲岸风骨,又揭示全诗"留别"的真实意图——不是告别友人,而是与污浊官场彻底决裂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李白属盛唐浪漫主义诗人,与杜甫并称"李杜",诗风豪放飘逸,代表作有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等。

核心意象:瀛洲(求仙)、天鸡(超俗)、金银台(富贵)、白鹿(隐逸)。

艺术特色:想象奇特、夸张大胆、句式多变、善用对比。

思想情感:追求自由、蔑视权贵、向往自然、壮志难酬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势拔五岳:__________

(2)渌水荡漾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超越

(2)清澈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霓为衣兮风为马"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?

答案:比喻兼夸张,将神仙服饰具象化,突出奇幻色彩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与屈原《离骚》的浪漫主义特色。

答案:两者均用神话意象,但李白想象更恣肆,句式更自由;屈原多香草美人象征,政治寄托更深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世间行乐亦如此"的哲理内涵?

答案:揭示荣华富贵如梦幻泡影,体现道家齐物思想,对当代人看待名利得失仍有启示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