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出师表原文全篇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出师表原文全篇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2 13:57:01

出师表原文全篇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言辞恳切,表达了忠贞报国的赤诚之心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千古名作。

原文

《出师表》

作者: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译文
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三分,益州人力疲惫、民生凋敝,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
然而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,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。

实在应该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,振奋志士们的勇气,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,说话不恰当,以致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。

注释

崩殂:古代称帝王之死为"崩","殂"也是死亡的意思。

疲弊:人力疲惫,民生凋敝。

开张圣听:扩大圣明的听闻,指广开言路。

妄自菲薄:过分看轻自己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,临行前写下这篇表文。当时蜀汉国力衰弱,后主刘禅昏庸无能,诸葛亮忧心忡忡,既表达北伐决心,又谆谆告诫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严谨:全文分为劝谏和陈述两部分,先劝后述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恳切:言辞委婉而恳切,体现了诸葛亮作为臣子的忠心。

3. 思想深刻: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忠君报国的决心。

4. 艺术特色:运用对比手法,突出当前形势的严峻;多用排比句式,增强气势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出师表》最打动人心的是诸葛亮那颗赤诚的忠心。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。面对昏庸的后主,他既不敢过于严厉,又不能听之任之,这种矛盾心理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。特别是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誓言,成为千古忠臣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从文学角度看,《出师表》堪称古代应用文的典范。诸葛亮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,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,又创造了极高的文学价值。文章层层递进,逻辑严密,既有对当前形势的分析,又有对未来的规划,充分展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崩殂、疲弊、开张圣听、妄自菲薄、引喻失义

2. 文学常识: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;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

3. 知识要点:了解《出师表》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

4. 意象意境:体会文中表现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崩殂:__________

(2)开张圣听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帝王去世

(2)扩大圣明的听闻,指广开言路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: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形势的深切忧虑和强烈的责任感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这句话运用排比句式,语气恳切而有力,劝诫后主不要轻视自己、说话不当,以免堵塞忠臣进谏之路,体现了诸葛亮作为臣子的良苦用心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现实意义?

答案示例:这句话体现了尽职尽责、奉献到底的精神,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,激励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,为社会贡献力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