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4:57:02

《刻舟求剑》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刻舟求剑》是《吕氏春秋》中的一则经典寓言,通过讽刺楚人刻舟求剑的行为,揭示拘泥成法、不知变通的荒谬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一寓言,并附考试重点及试题答案。

刻舟求剑

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
楚人有涉江者,

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

遽契其舟,

曰:"是吾剑之所从坠。"

舟止,

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

舟已行矣,

而剑不行,

求剑若此,

不亦惑乎?

译文

有个楚国人渡江时,

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,

立即在船边刻上记号,

说:"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。"

船停后,

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宝剑。

船已经移动了,

但剑没有移动,

像这样找剑,

不是很糊涂吗?

注释

涉江:渡江。

遽:急忙,立即。

契:刻。

惑:糊涂。

寓言通过夸张手法讽刺了墨守成规的愚蠢行为。

创作背景

《吕氏春秋》成书于战国末期,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。当时社会变革剧烈,法家思想盛行,寓言讽刺了那些不顾时代变化、死守旧法的保守派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简明:仅用十句话就完整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。

2. 语言精炼:动词运用准确,"涉""坠""契""求"等词生动传神。

3. 对比鲜明:船的移动与剑的静止形成强烈反差。

4. 讽刺深刻:通过夸张手法揭示教条主义的荒谬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刻舟求剑》以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寓言世界。楚人刻舟的举动看似合理,实则荒谬。作者通过"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"的对比,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。结尾的反问"不亦惑乎"一针见血,点明主题。这则寓言启示我们:解决问题必须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,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。

范文二

这则寓言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夸张的表现手法。作者将楚人的愚蠢行为放大到极致,使其成为教条主义的典型代表。通过"刻舟"这一具体动作,抽象地表现了保守思想的本质。寓言最后以反问作结,引发读者思考,增强了批判力度。这种寓理于事的表现方式,成为中国寓言文学的典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涉(shè)、遽(jù)、契(qì)、惑(huò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,战国末期作品

3. 知识要点:寓言特点、讽刺手法、对比运用

4. 意象意境:移动的船与静止的剑形成鲜明对比

5. 哲理启示:要随客观条件变化而改变方法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遽契其舟:__________

(2)不亦惑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立即刻

(2)糊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现象?

答: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、不知变通的人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问:赏析"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通过对比手法,突出事物的变化与不变,强化了讽刺效果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问:如何用"刻舟求剑"的道理分析现实问题?

答示例:在解决新问题时不能照搬旧方法,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