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6 11:00:03

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共工怒触不周山》是中国古代神话名篇,记载于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,讲述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怒撞不周山的神话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原文

共工怒触不周山
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

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,

怒而触不周之山,

天柱折,地维绝。

天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

地不满东南,故水潦尘埃归焉。

译文

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,

失败后愤怒撞击不周山,

支撑天的柱子折断,维系地的绳索崩裂。

天空向西北倾斜,所以日月星辰向那里移动;

大地在东南方塌陷,因此江河泥沙向此处汇集。

注释

共工:上古水神,传说性格暴烈。"共"读作gōng。

不周之山:神话中支撑天地的八根天柱之一,象征宇宙秩序。

天柱折,地维绝:用夸张手法表现天地巨变,"维"指系地的绳索。

水潦(lǎo):泛指江河洪水,体现神话对自然现象的想象性解释。

创作背景

该神话形成于战国至汉代,反映先民对天文地理现象的朴素认知。西汉刘安编撰《淮南子》时系统整理,将共工塑造为反抗权威的悲剧形象,暗含对权力更迭的哲学思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"争帝—触山—天变"为线索,层层递进,短小精悍。

2. 语言:动词"触""折""绝"极具爆发力,体现神话的壮美风格。

3. 思想:通过宇宙失衡隐喻社会动荡,展现对自然威力的敬畏。

4. 艺术特色:夸张手法与因果逻辑结合,开创"神话解释自然"的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共工的形象充满矛盾张力。作为失败者,他的愤怒撞击却重塑了世界秩序。神话以天柱折断象征旧权威崩塌,又以日月西倾、江河东流形成新的平衡,暗含"破而后立"的辩证思维。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宇宙巨变相连的想象力,正是上古神话的魅力所在。

范文二

短短五句勾勒出惊心动魄的宇宙图景。天柱地维的意象,体现先民对天地结构的诗意构想;"倾""移""归"等动词,赋予自然现象人格化动感。值得注意的是,神话将地理特征(西北高东南低)归因于神战,这种诗性逻辑恰是早期人类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高频考点

1. 文学常识:出自《淮南子》,西汉刘安主持编撰,属杂家著作。

2. 关键字词:颛顼(zhuān xū)、水潦(lǎo)、地维(维系大地的绳索)。

3. 神话母题:英雄反抗、宇宙失衡、自然现象成因解释。

4. 意象分析:不周山象征秩序,天柱折代表权威崩塌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地维:__________

(2)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断裂

(2)积水,泛指江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天倾西北,地不满东南"反映了先民怎样的认知?

答案:用神话解释中国西北高、东南低的地貌特征,体现朴素宇宙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共工与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皆为反抗权威的悲剧英雄;异:共工破坏秩序,普罗米修斯创造文明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怒触不周山"表现的抗争精神?

答案示例:既反映对强权的反抗意志,也警示极端行为可能带来的混乱,需辩证看待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