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古人谈读书(一)(二)原文和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古人谈读书(一)(二)原文和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2 10:00:02

《论语·为政》论学篇解析与应试指南

《论语》中孔子论学的经典篇章,揭示古代教育核心思想,涵盖原文、白话翻译、注释及科举考试关联知识点。

原文

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
——选自《论语·为政》

译文

孔子说: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,只空想不学习就会危险。

注释

罔(wǎng):通"惘",迷惑失意的样子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为"网"的借字,喻思维受困。

殆(dài):危险。《尔雅》注为"危也",此处指精神倦怠导致的认知危机。

句式对照:采用"则"字构成条件关系复句,前句论知识获取,后句谈思维训练,形成完整认知闭环。

创作背景

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弟子存在两种极端:子路类弟子重实践轻典籍,颜回类弟子重典籍少质疑。此语实为教学现场的具体指导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对称式警句结构,八字句内含"学-思"辩证关系,符合《易经》"一阴一阳之谓道"的思维模式。

2. 语言艺术:使用否定副词"不"构成双重否定,比正面陈述更具警示效果,体现孔子"述而不作"的微言大义。

3. 教育思想:突破西周"学在官府"的单一传授模式,强调主体性思考,为后世"格物致知"学说源头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句箴言构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元理论框架。"学"对应着文献传承,"思"代表着批判创新,二者如同车之两轮。孔子将"罔"与"殆"这对反义词并置,形成认知危机的完整图谱:前者是知识消化不良的虚胖,后者是思维营养不良的枯瘦。这种辩证思维比西方培根"蚂蚁-蜘蛛-蜜蜂"的比喻早两千年。

范文二

从现代教育学视角看,此语精准揭示了学习金字塔的底层逻辑。认知神经科学证实,被动接收信息仅能留存5%,而主动思考可提升至75%。孔子用"殆"字描述思维空转的状态,与当代"知识焦虑"现象惊人契合。明代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反复揣摩此句,最终发展出"知行合一"学说,可见其思想穿透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考点:罔(wǎng)的通假现象、殆(dài)的古今异义

文学常识:《论语》编纂者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,属语录体散文

核心思想:知行关系、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论

后世影响:朱熹"格物致知"、王阳明"知行合一"的理论源头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含义

(1)学而不思则罔:_________

(2)思而不学则殆:_________

答案:(1)迷惑 (2)危险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学理念?

答案: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,反对机械记忆和空想两种极端,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重思辨的特色。

三、比较阅读

题目:比较《荀子·劝学》"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"与本句的异同

答案:荀子侧重学的优先性,孔子强调学思并重。二者共同构成儒家完整的认知论体系。

四、现实意义

题目:这句话对当代应试教育有何启示?

答案:指出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弊端,提倡启发式教学,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