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智子疑邻》是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的一则寓言,通过简短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偏见与认知局限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本。
智子疑邻
作者:韩非
宋有富人,天雨墙坏。
其子曰:"不筑,必将有盗。"
其邻人之父亦云。
暮而果大亡其财。
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
译文
宋国有个富人,因天下雨,院墙倒塌。
他的儿子说:"不修好墙,一定会遭小偷。"
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。
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。
这家人认为儿子很聪明,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。
注释
1. 宋: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,在今河南商丘一带。
2. 富人:指家境富裕的人。
3. 天雨墙坏:因下雨导致院墙倒塌。
4. 筑:修筑,建造。
5. 盗:偷盗者。
6. 父: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
7. 亡:丢失。
8. 智:认为...聪明。
创作背景
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,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当时社会动荡,各国争霸,韩非通过寓言故事阐述政治主张和人性观察。《智子疑邻》出自《韩非子·说难》,旨在说明进谏之难和人性偏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全文仅五句,情节完整,起承转合分明。
2. 语言:简洁凝练,无赘言,体现韩非子文风特点。
3. 思想:揭示人性中"亲者偏爱,疏者见疑"的认知局限。
4. 艺术:通过对比手法,强化了主题表达效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智子疑邻》虽仅寥寥数语,却深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。同样的预言,出自儿子之口被视为智慧,来自邻居则被怀疑为偷盗。这种差别待遇源于血缘亲疏而非事实本身,韩非借此批判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偏见。寓言以简洁的情节和鲜明的对比,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。
范文二
从政治哲学角度看,《智子疑邻》反映了韩非对进谏困境的思考。君主往往信任亲近之人而怀疑异己,导致忠言难进。这种心理机制不仅存在于家庭关系中,更在政治领域造成严重后果。韩非通过日常生活的小故事,隐喻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,体现了其法家思想中重视客观事实、反对主观臆断的核心主张。
关于《智子疑邻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出自《韩非子·说难》,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。
2. 关键字词:筑(修筑)、亡(丢失)、智(认为...聪明)。
3. 思想内涵:批判认知偏见,强调客观判断的重要性。
4. 艺术特色:短小精悍的寓言体,对比手法运用。
5. 现实意义:启示人们应避免主观臆断,客观看待他人意见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筑:__________
(2)亡:__________
答案:
(1)修筑
(2)丢失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《智子疑邻》揭示了什么道理?
答:揭示了人们常因亲疏关系而产生认知偏见,同样的建议来自亲近者被肯定,来自疏远者则被怀疑。
解析: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人性弱点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智子疑邻》与《疑人窃斧》在主题上有何异同?
答案:两则寓言都批判了主观臆断的认知偏差。《智子疑邻》侧重亲疏关系导致的偏见,《疑人窃斧》则强调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判断。
解析:同属认知偏差主题,但角度不同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通过鲜明对比,强化了主题表达,简洁有力地揭示了人性偏见,具有警醒作用。
解析:对比手法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《智子疑邻》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偏差?
答案示例:在人际交往中,人们常因关系亲疏而对他人的相同行为做出不同评价,应警惕这种偏见,客观看待他人言行。
解析: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在于启发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