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孔雀东南飞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,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。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解析。
孔雀东南飞(节选)
汉乐府
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。
"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。
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
十七为君妇,心中常苦悲。
君既为府吏,守节情不移。
贱妾留空房,相见常日稀。"
译文
孔雀向东南飞去,每飞五里就徘徊回望。
"我十三岁能织白绢,十四岁学会裁剪衣裳。
十五岁能弹奏箜篌,十六岁熟读诗书文章。
十七岁嫁给你为妻,心中却常怀忧伤。
你身为官府小吏,坚守节操不曾变心。
可怜我独守空房,相见的日子实在太少。"
注释
【孔雀】起兴手法,以孔雀徘徊喻夫妻离别
【箜篌(kōnghóu)】古代拨弦乐器,暗示刘兰芝才艺出众
【守节】指焦仲卿忠于职守,暗含对婚姻的忠诚
【相见常日稀】揭示汉代小吏与妻子聚少离多的社会现实
创作背景
此诗创作于东汉建安年间,收录于《玉台新咏》。汉代盛行的门第观念与礼教束缚,使刘兰芝因出身寒微被焦母逼迫改嫁,最终与焦仲卿双双殉情。故事原型发生在庐江郡(今安徽潜山),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采用乐府民歌惯用的对话体,通过人物自白推进情节
2. 语言:善用铺陈排比("十三能...十六诵...")凸显人物形象
3. 思想: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,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
4. 艺术: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,结尾"鸳鸯双飞"的想象寄托理想
范文一
开篇"孔雀东南飞"的意象运用堪称绝妙。孔雀在汉代象征美好姻缘,而"徘徊"的动态描写既暗示夫妻分离,又为全诗奠定哀婉基调。这种比兴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,使读者立即进入诗歌情境。诗人选取禽鸟意象而非直接叙事,体现了汉乐府"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"的创作特点。
范文二
刘兰芝的自述堪称古代女性才能的完整档案。"织素""裁衣"展现劳动技能,"弹箜篌""诵诗书"显示文化修养。这种铺陈式自我介绍在汉代婚俗中具有实际功能,但诗人将其艺术化处理,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心中常苦悲"的转折,暗示其才德与境遇的反差,为后续悲剧埋下伏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,与《木兰诗》并称"乐府双璧"
2. 字词读音:箜篌(kōnghóu)、葳蕤(wēiruí)、玳瑁(dàimào)
3. 艺术手法:赋比兴运用、对话体结构、细节描写
4. 主题思想:反封建礼教、歌颂爱情自由、批判门第观念
5. 名句默写:"孔雀东南飞,五里一徘徊""君当作磐石,妾当作蒲苇"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徘徊:__________
(2)守节:__________
答案:
(1)来回盘旋
(2)遵守节操
解析:需结合汉代伦理观念理解"节"的多重含义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刘兰芝自述才艺有何深层含义?
答:既展示其符合当时妇德标准,又反衬其仍遭迫害的悲剧性,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。
解析:需注意"才德与命运"的悖反关系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孔雀东南飞》与《木兰诗》的女性形象塑造
答案:《孔》展现被动受难的传统女性,《木兰诗》塑造主动突围的英雄女性,反映乐府诗多元的女性观。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时代背景差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十七为君妇,心中常苦悲"的情感表达
答案:用数字递进突然转折,揭示婚姻表象下的痛苦,平实语言中蕴含巨大情感张力。
解析:注意乐府诗"质而不俚"的语言特色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诗材料论述"古代女性的生存困境"?
答案示例:刘兰芝的遭遇证明,汉代女性即便完全符合社会期待的妇德标准,仍无法掌握自身命运,这种制度性压迫比个别恶婆婆更值得反思。
解析:历史论述需注意引证与分析的结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