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中对原文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隆中对》是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的战略对话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理论基础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历史名篇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隆中对
作者:诸葛亮
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
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,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
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
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
荆州北据汉、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国,而其主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,将军岂有意乎?
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
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
将军既帝室之胄,信义著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如渴,若跨有荆、益,保其岩阻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好孙权,内修政理;
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
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。
译文
自董卓之乱以来,天下豪杰并起,割据州郡者不计其数。
曹操与袁绍相比,名望低微,兵力不足,但他最终击败袁绍,以弱胜强,不仅是天时,更在于人谋。
如今曹操已拥百万大军,挟持天子号令诸侯,确实难以与他正面抗衡。
孙权占据江东,历经三代,地势险要,民心归附,贤才为其所用,可结为盟友而不可图谋。
荆州北靠汉水、沔水,南至南海,东连吴郡、会稽,西通巴蜀,是兵家必争之地,但刘表无力据守,此乃上天赐予将军的机会,将军可有此意?
益州地势险要,沃野千里,天府之国,汉高祖刘邦曾据此成就帝业。
刘璋昏庸懦弱,张鲁盘踞北方,百姓富足却无人抚恤,智士渴望明君。
将军身为皇室后裔,信义闻名天下,若能占据荆、益二州,据险固守,西联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孙权,内修政治;
待天下有变,则派一上将率荆州军攻宛、洛,将军亲率益州军出秦川,百姓必会箪食壶浆迎接。
若能如此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。
注释
董卓已来:指东汉末年董卓专权,导致天下大乱。
挟天子而令诸侯:曹操控制汉献帝,借朝廷名义发号施令。
江东:长江下游地区,孙权据此建立东吴。
高祖因之以成帝业:刘邦曾以巴蜀为根基,最终建立汉朝。
箪食壶浆:百姓用竹篮盛饭、壶装酒水迎接军队,表示拥护。
创作背景
公元207年,刘备三顾茅庐,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。当时曹操统一北方,孙权稳据江东,刘备却无立足之地。诸葛亮分析局势,提出占据荆益、联吴抗曹的战略,史称“隆中对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清晰:先分析天下大势,再提出具体策略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精炼:用词精准,如“跨州连郡”“国险民附”,高度概括各方特点。
3. 思想深刻:强调“人谋”胜于“天时”,体现诸葛亮的务实精神。
4. 艺术特色:以说理为主,兼具气势与说服力,展现战略家的远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隆中对》是诸葛亮战略智慧的集中体现。他不仅分析了曹操、孙权的优劣势,更指出荆、益二州的关键作用。全文以“人谋”为核心,强调主动作为的重要性。诸葛亮提出“联吴抗曹”的策略,为刘备指明了方向,展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。
范文二
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不仅是军事规划,更是一篇治国方略。他主张“内修政理”“外结好孙权”,体现了平衡内外的政治智慧。文中“箪食壶浆”的描绘,生动表达了民心所向的重要性。这一战略虽未完全实现,但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关于《隆中对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与读音:
1. 胄(zhòu):帝王或贵族的后代。
2. 挟(xié):控制、要挟。
3. 殆(dài):大概、恐怕。
文学常识:
1. 《隆中对》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。
2. 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。
知识要点:
1. 隆中对的战略核心是“跨有荆益,联吴抗曹”。
2. 文中“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”指刘邦以巴蜀为基地建立汉朝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挟天子而令诸侯:__________
(2)殆天所以资将军:__________
答案:
(1)控制皇帝,借朝廷名义发号施令。
(2)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隆中对》的核心战略思想是什么?
答案:占据荆益二州,联吴抗曹,待天下有变时北伐,以兴复汉室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诚如是,则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矣”的作用。
答案:总结全文,强调战略的可行性,增强说服力,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的期许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“人谋”在《隆中对》中的重要性?
答案:诸葛亮认为成功不仅依赖天时,更在于人的谋划与行动,体现其务实进取的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