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21 11:57:02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以简洁的笔触描绘月夜庭院之景,传递出豁达闲适的心境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考试要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小品文。

原文

记承天寺夜游

宋·苏轼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

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

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

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
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译文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,我脱衣准备睡觉,月光照进门里,高兴地起身出门。

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,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。

张怀民也还没睡,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。

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澈透明,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,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。

哪一夜没有月光?哪一处没有竹柏?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。

注释

元丰六年:公元1083年,苏轼贬官黄州的第四年。

藻荇(xìng):水草,此处比喻月光下竹柏的影子。

闲人:既指被贬的清闲身份,又暗含超脱世俗的意味。

全篇仅85字,却通过"空明""交横"的比喻,将月光的清澈与竹柏的疏影写得灵动鲜活。

创作背景

苏轼因"乌台诗案"被贬黄州团练副使,实为软禁。承天寺是其常游之地,张怀民同为贬官。文中"闲人"的自嘲,实为对政治迫害的无声反抗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"欲睡"到"起行",再到"步于中庭",最后以议论收尾。

2. 语言特色:善用比喻,"积水空明"将视觉感受转化为触觉体验,"藻荇交横"则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美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闲适,深层流露被贬的孤寂,末句的设问更显智者对生活的洞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以月光为墨,庭院为纸,绘就一幅文人水墨。文中"积水空明"的比喻堪称绝妙,既写出月光的透明质感,又暗含作者澄明的心境。结尾的转折尤为深刻,从寻常景物中提炼出"闲人"的独特价值——唯有心灵自由者,才能真正欣赏自然之美。这种身处逆境而精神超脱的境界,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典型体现。

范文二

这篇小品文展现了苏轼"随物赋形"的写作功力。写月不直接描摹,而用"竹柏影"侧面烘托;写情不明言孤寂,而以"寻张怀民"含蓄表达。最精彩的是空间处理:从室内到寺中,最后聚焦于庭院一隅,这种由面到点的观察方式,体现了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审美趣味。文中两个"无"字的重复使用,更强化了人生感慨的普遍性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

藻荇(xìng):水草,注意"荇"的读音

空明:形容月光清澈透明

但:只,仅仅(古今异义)

文学常识

1. 苏轼: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文学家,"唐宋八大家"之一

2. 写作背景:元丰年间贬官黄州时所作

3. 文体特点:宋代小品文的代表作,兼具散文与随笔特征

意象分析

月光:象征高洁品格与豁达胸襟

竹柏:代表坚贞不屈的君子气节

闲人:包含被贬的无奈与超脱的自得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相与步于中庭:__________

(2)盖竹柏影也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一起

(2)原来是

二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庭下如积水空明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运用比喻修辞,将月光比作积水,突出其清澈透明的质感;"空明"一词既写月光,又暗含作者空明澄澈的心境,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。

三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如何理解"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"的深层含义?

答案:表面自嘲为"闲人",实则表现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越;"少"字暗示真正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稀少,体现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精神境界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题目:比较本文与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的写景异同

答案:同:都善用比喻,情景交融。异:苏轼笔调明朗,柳宗元偏于凄清;苏轼重在抒发超脱之情,柳宗元多寄寓贬谪之悲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