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湖心亭看雪》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,以简洁的笔触描绘西湖雪夜的空灵之美,同时暗含作者对故国的深沉怀念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重点知识。
原文
湖心亭看雪
张岱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
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
是日更定矣,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
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
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、与余舟一芥、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
到亭上,有两人铺毡对坐,一童子烧酒炉正沸。
见余,大喜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!”
拉余同饮。
余强饮三大白而别。
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
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!”
译文
崇祯五年十二月,我住在西湖。
大雪接连下了三天,湖中行人、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。
这天初更时分,我划着一叶小舟,裹着毛皮衣服,围着火炉,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。
冰花弥漫,天空、云层、山峦、湖水,上下浑然一片白色。
湖上的影子,只有长堤一道痕迹,湖心亭一个黑点,以及我的小船如草芥,船中的人如米粒般微小。
到了亭上,有两人铺着毛毡对坐,一个童子正烧着酒炉,酒已沸腾。
他们见到我,惊喜道:“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!”
拉着我一同饮酒。
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告别。
问他们的姓氏,得知是金陵人,客居此地。
下船时,船夫低声说:“别说相公痴,还有比相公更痴的人!”
注释
崇祯五年:公元1632年,暗含对明朝的怀念。
毳衣(cuì yī):毛皮衣服。
雾凇沆砀(wù sōng hàng dàng):冰花弥漫,形容雪夜寒气逼人。
一芥:比喻船极小,如草芥。
三大白:三大杯酒。
客此:客居此地,暗示漂泊无依。
创作背景
张岱晚年回忆明朝往事所作,写于清朝初年。明朝灭亡后,他隐居山林,此文通过西湖雪景的描写,寄托对故国的哀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时间顺序展开,从雪夜独行到偶遇同好,结尾以船夫的话点题。
2. 语言:简练如画,“一痕”“一点”“一芥”用词精准,营造空灵意境。
3. 思想:表面写雪景,实则抒发亡国之痛,“痴”字暗含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湖心亭看雪》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雪夜的寂寥与纯净。张岱用“上下一白”四字,将天地间的苍茫感凝练到极致,而“两三粒”的比喻,更凸显人在自然中的渺小。结尾的“痴”字,既是自嘲,也是对坚守内心世界的自许。
范文二
文中偶遇金陵人的情节,暗藏深意。金陵为明朝旧都,客居者的身份与张岱的遗民心态形成共鸣。酒炉的“沸”与雪夜的“冷”形成对比,短暂的热闹反衬出永恒的孤独,这正是晚明文人群体精神困境的写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解释
沆砀(hàng dàng):冰花弥漫的样子。
毳衣(cuì yī):毛皮衣服。
2. 文学常识
张岱: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,著有《陶庵梦忆》。
3. 意象分析
“雪”象征高洁,“金陵人”暗指故国之思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雾凇沆砀”在文中的含义。
答案:形容冰花弥漫,寒气充塞天地的景象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“痴”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答案:既是对雪夜独行的自嘲,也暗含不与清朝合作的高洁志向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惟长堤一痕、湖心亭一点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“痕”“点”等微小量词,反衬雪夜的广阔空寂,体现中国画“留白”的意境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