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6 15:57:02

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十二章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录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考试重点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精髓。

原文

《论语十二章》

(春秋)孔子及其弟子

1. 子曰:"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"

2. 曾子曰:"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"

3. 子曰:"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"

4. 子曰:"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"

5. 子曰:"由!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"

6. 子曰:"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"

7. 子曰:"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"

8. 曾子曰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"

9. 子曰: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"

10. 子贡问曰:"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"子曰:"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"

11. 子曰: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"

12. 子曰:"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"

译文

1. 孔子说:"学习并按时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高兴吗?别人不了解我,我也不生气,不也是君子吗?"

2. 曾子说:"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实践?"

3. 孔子说:"温习旧知识而能获得新体会,就可以当老师了。"

4. 孔子说:"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,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。"

5. 孔子说:"仲由!教给你的道理明白了吗?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"

6. 孔子说:"见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,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缺点。"

7. 孔子说:"几个人同行,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就引以为戒。"

8. 曾子说:"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、意志坚定,因为责任重大,道路遥远。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,不是很重大吗?直到死才停止,不是很遥远吗?"

9. 孔子说:"到了寒冷的季节,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。"

10. 子贡问道:"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?"孔子说:"大概是'恕'吧!自己不想要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"

11. 孔子说:"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,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。"

12. 孔子说:"吃粗粮喝冷水,弯着胳膊当枕头,快乐也在其中。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。"

注释

说(yuè):同"悦",愉快。

愠(yùn):生气,恼怒。

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三,泛指多次。

罔(wǎng):迷惑而无所得。

殆(dài):危险。

弘毅:心胸宽广,意志坚强。

恕: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。

曲肱(gōng):弯着胳膊。肱,胳膊。

创作背景

《论语》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。当时社会动荡,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,推行仁政主张。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、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十二章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,围绕学习、修身、处世等主题展开。

2. 语言特色:简洁精炼,多用反问、对比等修辞手法,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。

3. 思想内涵:体现了儒家"仁"的核心思想,强调学习、反省、诚信、宽容等美德。

4. 艺术表现:善用比喻和象征,如"松柏""浮云"等意象,生动形象地表达抽象道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论语》十二章展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。首章"学而时习之"三句,从学习、交友、处世三个层面勾勒出君子形象。学习要持之以恒,交友要志同道合,处世要宽容大度。这种立体的人格塑造方式,体现了儒家"知行合一"的教育理念。反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说理效果,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变得亲切可感。

范文二

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极具现代价值。"温故知新"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;"学思结合"指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;"知之好之乐之"揭示认知的三个境界。这些观点超越了时空限制,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启示。特别是"三人行必有我师"的开放学习态度,打破了师道尊严的局限,展现出谦虚好学的精神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说(yuè)、愠(yùn)、罔(wǎng)、殆(dài)、弘毅、恕、曲肱

2. 文学常识:《论语》是语录体散文,四书之一,儒家经典

3. 名句默写:"学而时习之""三人行必有我师""己所不欲勿施于人"等

4. 思想主旨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

5. 表现手法:比喻、反问、对比等修辞技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人不知而不愠:__________

(2)吾日三省吾身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生气

(2)反省

解析:古今异义词要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"蕴含什么哲理?

答:比喻在艰难环境中才能考验人的品格,赞美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
解析:运用比喻手法,通过自然现象说明人生道理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论语》与《孟子》在说理方式上有何不同?

答案:《论语》简洁含蓄,多格言警句;《孟子》雄辩滔滔,善用比喻和寓言。

解析:两者同属儒家经典,但风格各具特色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采用递进句式,层层深入,强调学习态度的三个境界,突出"乐学"的重要性。

解析:句式整齐,逻辑严密,富有哲理意味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的现代意义?

答案示例: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,要求换位思考,尊重他人权利,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。

解析:经典名句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转化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