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0:00:03

《大学之道》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大学》作为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是古代士人修身治学的核心文本。本文将从原文、翻译、注释到考试要点全面解析,帮助读者掌握其思想精髓与应试关键。

原文

《大学》 作者:曾参(传)

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

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

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

虑而后能得。

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

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
译文

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

在于使人弃旧图新,

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
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,

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,

镇静不躁才能心安理得,

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详,

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。

万物都有根本有枝末,

万事都有开始有终结,

明白了本末始终的道理,

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。

注释

【明明德】第一个"明"作动词,意为彰明;第二个"明"形容德行光辉。

【亲民】程颐解为"新民",即教化百姓革旧布新。

【止于至善】"止"字双关,既指停止,又指居留,强调对最高境界的执着。

【本末】以树木为喻,"本"为根基,"末"为枝梢,喻指事物的主次关系。

【虑而后能得】"得"特指获得对"道"的体悟,非一般物质收获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社会动荡,儒家学者系统整理修身治国理论。曾参作为孔子嫡传弟子,将孔子"修己安人"思想发展为"三纲领八条目"体系,成为后世科举必考内容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开篇提出"三纲领",继而以递进式逻辑展开"八条目",形成环环相扣的论证链条。

2. 语言特色:运用顶针修辞(知止→定→静→安→虑→得),增强说理的连贯性与说服力。

3. 思想核心:建立"内圣外王"的实践路径,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。

4. 艺术手法:以"本末"比喻抽象哲理,使深奥的儒学理论具象可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大学》开篇三句如黄钟大吕,奠定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基调。"明明德"要求人不断擦拭心灵明镜,"亲民"体现儒家推己及人的社会担当,"止于至善"则展现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。三个"在"字排比,形成道德律令的庄严感,为后文具体修养方法提供总纲。

范文二

文中"知止"到"能得"的六层递进,实为古代士人的精神修炼手册。这种渐进式修养论,既不同于道家的顿悟,也区别于法家的强制,展现儒家"下学而上达"的特质。尤其"安而后能虑"的论述,揭示只有内心安定才能产生真知灼见,这对当代浮躁社会仍有警醒意义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明明德(míng míng dé)、亲(xīn)民、止(zhǐ)于至善、本末(běn mò)

2. 文学常识: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合称"四书",南宋朱熹编入《四书章句集注》

3. 核心概念:"三纲领"(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)、"八条目"(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)

4. 哲学思想:儒家"内圣外王"之道,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明明德:__________

(2)本末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彰明光明的品德

(2)事物的根本和枝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知止而后有定"到"虑而后能得"阐述了什么道理?

答案:论述了道德修养的渐进过程,强调明确目标→坚定意志→内心平静→思虑周全→获得真理的逻辑关系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在修养方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相同点:都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;不同点:《大学》侧重修养的步骤性,《中庸》更强调"时中"的灵活性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分析"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"的哲理内涵。

答案: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强调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(本),遵循发展顺序(始),体现儒家务实理性的思维特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