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09:38:01

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鱼我所欲也》是孟子论述道德选择的名篇,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阐明"舍生取义"的核心思想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原文

《鱼我所欲也》

孟子
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译文
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

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;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
注释

【欲】想要,追求。

【得兼】同时获得。"兼"本义为手持两禾,引申为同时具备。

【舍】放弃,舍弃。体现决绝的选择态度。

【取义】选择道义。儒家核心思想,认为道义高于生命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礼崩乐坏,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。面对杨朱"贵生"、墨子"兼爱"等思潮,孟子通过此文强调儒家价值观,主张在生命与道义冲突时应坚守原则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层递式论证,由具体物象到抽象理念,鱼熊掌类比生义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艺术:运用对偶句式,"所欲也"重复出现,形成强烈节奏感。

3. 思想内涵:确立儒家道德优先原则,影响后世"杀身成仁"的价值观。

4. 论证方法:类比推理使抽象伦理具体化,比喻贴切易理解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的比喻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。鱼与熊掌的日常选择,巧妙转化为生命与道义的哲学命题。这种由浅入深的论述方式,既符合认知规律,又强化了说理效果。"舍生取义"四字如金石铿锵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因。文中对偶句式形成的韵律感,让道德训诫具有了诗性之美。

范文二

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,孟子提出"舍生取义"需要极大勇气。文章通过两次"不可得兼"的假设,将人置于极端选择情境,凸显道德抉择的严峻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孟子并非否定生命价值,而是确立价值排序——当更高道德标准出现时,个体应为原则牺牲。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士人的气节观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得兼(jiān)、舍(shě)、取义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儒家四书之一

3. 核心思想:义利之辨、道德选择观

4. 修辞手法:类比论证、对偶句式

5. 后世影响:文天祥《正气歌》"时穷节乃见"即化用此意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得兼:__________

(2)舍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同时获得

(2)放弃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想说明什么道理?

答案:说明面临重大选择时,应该舍弃次要的(如生命)而选择更重要的(如道义)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二者不可得兼"在文中的作用。

答案:制造矛盾情境,为下文的价值选择做铺垫,强化论证的张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生活谈谈"舍生取义"思想的现代意义。

答案示例:在当代社会仍需要坚持原则,如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职业道德,体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