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1:19:01

杜牧《山行》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杜牧的《山行》以简练笔墨勾勒秋日山景,蕴含哲理与人生况味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精准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,并附考试高频考点与鉴赏范例。

《山行》唐·杜牧

远上寒山石径斜,

白云生处有人家。

停车坐爱枫林晚,

霜叶红于二月花。

译文

蜿蜒石径延伸至秋意浸染的山巅,

云雾缭绕处隐约可见山中屋舍。

驻足只因沉醉这暮色中的枫林,

经霜的枫叶比春日繁花更显艳烈。

注释

【寒山】深秋时节的山体,"寒"字既点明时令,又赋予山体萧瑟质感。

【石径斜(xiá)】"斜"古读xiá,与"家""花"押韵,描绘山道迂回之态。

【坐】此处作"因为"解,揭示诗人行为动机。

【红于】比较句式,突出秋叶的视觉冲击力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(842-844年)。当时牛李党争激烈,杜牧主动请调外任,诗中"白云生处"的隐逸意象与诗人远离政治漩涡的心态形成互文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勾勒全景,后两句聚焦特写,形成由远及近的镜头语言。

2. 色彩运用:"白云""霜叶"构成冷色调基底,"红于二月花"突然迸发暖色,形成强烈视觉反差。

3. 哲理寄托:末句突破"悲秋"传统,展现盛唐诗人对生命力的独特理解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颠覆传统的秋日赞歌

杜牧笔下的秋山颠覆了传统文人"悲秋"的窠臼。石径、白云、人家构成清冷背景,而枫林晚照中,经霜的叶片反而焕发出超越春花的生命力。这种反差不仅来自色彩对比,更是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——衰败中往往孕育着更炽烈的美。

范文二:仕途失意者的精神图谱

诗中"白云生处"的意象值得玩味。魏晋以来,"白云"常象征隐逸之思,而杜牧此时正经历政治挫折。诗人将车驾停在枫林前的举动,暗示其在仕隐之间的徘徊。末句对秋叶的礼赞,实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诗意化解——即便在政治寒霜中,也要保持生命的绚烂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石径斜(xiá)、坐(因为)、红于(比较连词)

2. 意象体系:寒山(萧瑟)、白云(隐逸)、霜叶(坚韧)

3. 艺术手法:远近构图、色彩对比、托物言志

4. 文学常识:晚唐咏物诗特点、杜牧七绝风格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坐:__________

(2)红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因为

(2)比……更红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霜叶红于二月花"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审美观?

答案:突破传统悲秋意识,发现衰败中的绚丽,体现辩证的生命美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杜牧《山行》与刘禹锡《秋词》在立意上的异同

答案:同:均反悲秋传统;异:杜诗侧重自然美的发现,刘诗"晴空一鹤"更多象征昂扬精神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霜叶红于二月花"写一段关于逆境成长的议论

答案示例:杜牧启示我们,真正的生命力往往在严酷环境中显现。就像枫叶经霜更艳,人生的挫折反而能激发潜在的能量,这种淬炼后的美,比顺境中的绽放更为珍贵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