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满江红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满江红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4 13:00:03

满江红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满江红》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代表作,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抒发了收复河山的壮志与报国无门的悲愤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词作。

满江红·怒发冲冠

作者:岳飞
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。

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
靖康耻,犹未雪。臣子恨,何时灭!

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。
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
译文

愤怒得头发竖起直冲冠帽,倚靠栏杆时,骤雨刚刚停歇。

抬头远望,仰天长声呼啸,豪迈情怀激烈奔涌。

三十年来建立的功名如尘土般微不足道,转战八千里的征程只有云月相伴。

切莫虚度光阴,等到白发满头时徒留悲切。

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尚未洗雪,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!

我要驾着战车,直捣贺兰山敌人的营垒。

壮志凌云时以敌人肉充饥,谈笑间痛饮敌人鲜血。

待我重新收复故国山河,再向朝廷报捷!

注释

怒发冲冠:形容极度愤怒,头发竖起顶起帽子。

潇潇(xiāo xiāo):形容风雨急骤。

三十功名尘与土:岳飞时年三十余岁,视功名如尘土般轻贱。

贺兰山缺:借指金人占领的北方要地,非实指宁夏贺兰山。

胡虏、匈奴:代指金兵,用夸张手法表达对敌人的痛恨。

朝天阙:朝见皇帝,象征收复失地后的凯旋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六年(1136年),岳飞率军北伐连战连捷,却因朝廷主和派阻挠被迫撤军。词中“靖康耻”指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、掳走徽钦二帝的国难。岳飞以词明志,既抒壮志未酬之愤,亦暗含对妥协政策的批判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凭栏抒怀,下阕转写具体报国行动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风格:动词“怒”“啸”“踏”“餐”“饮”极具力度,体现豪放派特色。

3. 思想内核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展现儒家“舍生取义”精神。

4. 艺术手法:夸张(“饥餐胡虏肉”)、用典(“贺兰山”借代敌营)增强感染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满江红》以雷霆之势开篇,“怒发冲冠”四字如金石坠地,瞬间将读者拉入词人的悲愤心境。岳飞巧妙运用空间转换:从近处“凭栏”的静态,到“抬望眼”的仰视,再到“八千里路”的辽阔视野,形成情感递进。下阕“饥餐胡虏肉”的极端表达,并非嗜血,而是以决绝姿态宣誓与敌不共戴天。全词如战鼓催征,至今读来仍令人血脉贲张。

范文二

词中“三十功名”与“白了少年头”形成双重时间维度,既有对过往战功的轻蔑,又有对时不我待的焦虑。岳飞将“云和月”这一柔美景物嵌入铁血征程,刚柔相济。结尾“朝天阙”三字尤见匠心:不写“庆功”而写“朝见”,既符合臣子身份,又暗含对朝廷苟安的讽喻。这种“豪放中见节制”的笔法,正是岳飞武将身份与文人素养的完美融合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

① 凭栏(píng lán):倚靠栏杆 ② 长啸(cháng xiào):大声呼喊 ③ 靖康(jìng kāng):宋钦宗年号,代指国难

2. 文学常识

① 岳飞:字鹏举,南宋“中兴四将”之一 ② 此词属豪放派代表作 ③ “贺兰山”在词中为虚指

3. 意象分析

“潇潇雨”象征压抑时局,“云月”喻征途孤寂,“贺兰山”代指金人势力范围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
(1)壮怀激烈:__________

(2)等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豪迈的情怀激荡澎湃

(2)轻易,随便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表达的思想情感。

答案:既表达珍惜时光、及时建功的紧迫感,又隐含对朝廷贻误战机的愤懑。双重情感通过“等闲”与“空”的对比强化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用夸张手法将杀敌决心具象化,动词“餐”“饮”充满原始冲击力,“笑谈”二字更反衬出视死如归的从容,塑造出立体化的英雄形象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岳飞《满江红》与辛弃疾《破阵子》的情感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抒发抗金报国之志。异:岳飞词侧重“未雪”之恨,更具悲壮感;辛词多“可怜白发生”的无奈,更见苍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