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衢道中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本文解析南宋诗人曾几的《三衢道中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山水田园诗的精妙之处。
原文
《三衢道中》
曾几
梅子黄时日日晴,
小溪泛尽却山行。
绿阴不减来时路,
添得黄鹂四五声。
译文
梅子泛黄的时节天天放晴,
乘小船行至溪水尽头又改走山路。
浓绿的树荫与来时一样茂密,
只多了四五声黄鹂的婉转啼鸣。
注释
【梅子黄时】农历五月梅雨季节,此处反常写"日日晴",暗含惊喜。
【泛尽】"泛"指乘船,读音fàn;"尽"为尽头,点明空间转换。
【不减】"减"读jiǎn,意为未减少,呼应前句形成时空对照。
【黄鹂】黄莺鸟,其鸣声为田园诗典型意象,象征生机与愉悦。
创作背景
绍兴二十七年(1157年),曾几赴任浙东提刑途经三衢山所作。时值南宋偏安初期,诗人将旅途见闻与隐逸情怀结合,展现乱世中对自然之美的珍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起承转合分明,前两句叙事,后两句写景,末句以声衬寂。
2. 语言:用"日日晴""不减""添得"等口语化表达,质朴中见精巧。
3. 思想:通过寻常旅途片段,传达对生活细节的审美观照。
4. 艺术:白描手法与视听结合,黄鹂声打破静谧,富有禅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人以梅雨季节的异常晴日为切入点,构建出明快的叙事基调。"泛尽""山行"的行程变化,暗含人生境遇的转折。后两句通过视觉的"绿阴"与听觉的"黄鹂"对照,形成多维艺术空间。这种对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,正是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精神的体现。
范文二
全诗看似平淡却暗藏机锋。"日日晴"打破"梅子黄时雨"的常规认知,暗示诗人超脱世俗的审美眼光。末句黄鹂声的突然介入,恰似禅宗公案中的"顿悟"瞬间。曾几将理学家的观物之道与诗人的感性表达完美融合,成就这首小而精的山水小品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泛(fàn)尽、不减(jiǎn)、黄鹂(lí)
2. 文学常识:曾几属江西诗派,此诗体现"活法"理论
3. 意象分析:梅子、绿阴、黄鹂构成的初夏意象群
4. 意境特征:清新明快中蕴含理趣,动静相生
5. 表现手法:白描、视听结合、以小见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泛尽:__________
(2)不减:__________
答案:
(1)乘船行至终点
(2)没有减少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后两句如何表现诗人情感变化?
答案:通过"绿阴依旧"的视觉延续与"黄鹂新声"的听觉惊喜,表现诗人从平静到愉悦的心境升华,体现对自然细微之美的珍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杨万里《小池》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
答案:两诗均善用细节描写,但曾诗侧重行程中的时空变化,杨诗聚焦静态场景。曾诗以声衬寂,杨诗以动写静,各具匠心。
四、名句赏析
题目:赏析"添得黄鹂四五声"的艺术效果
答案:以数量词"四五声"写出鸟鸣的稀疏有致,用"添得"强调意外之喜,在视觉画面中加入听觉维度,使意境立体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