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13:00:02

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鱼我所欲也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经典篇章,以鱼与熊掌的比喻阐述舍生取义的价值观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考试重点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。

原文

鱼我所欲也

孟子
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译文
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。

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

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。

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
注释

:想要,追求。

得兼:同时获得。

:放弃。

:道德准则,儒家强调的正义。

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,将抽象的道德选择具象化,强调道义高于生命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,道德沦丧。孟子周游列国,宣扬仁政,主张“性善论”。《鱼我所欲也》是其对士人操守的呼吁,强调在生死关头应坚守道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由浅入深,先举生活实例,再升华至道德命题。

2. 语言:多用对比和排比,增强说服力。

3. 思想:体现儒家“舍生取义”的价值观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鱼我所欲也》以朴素比喻揭示深刻哲理。孟子将“生”与“义”的矛盾置于极端情境,迫使读者思考终极选择。鱼与熊掌的对比,使抽象道德具体化,凸显儒家对精神价值的推崇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,成为中国古代论说文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孟子的比喻艺术在此篇中达到极致。他以日常选择类比生死抉择,逻辑严密而富有感染力。“舍生取义”四字,凝练如金石之声,奠定了中国士人的精神底色。文中排比句的运用,不仅强化节奏,更形成道德压迫感,令人不得不正视内心的价值排序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欲、得兼、舍、义。

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作。

思想核心:舍生取义,道德高于生命。

修辞手法:比喻、对比、排比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:__________

(2)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想要

(2)放弃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想说明什么?

答案:说明在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,应选择道义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的作用。

答案:直接点明主题,由比喻转入论述,强调道德选择的终极性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“舍生取义”在当代的意义。
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虽少生死抉择,但面对利益与原则冲突时,仍需坚守底线精神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