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林赋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上林赋》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,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和皇家狩猎的盛况,展现了汉代帝国的强盛与繁荣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、鉴赏范文及考试重点整理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经典作品。
原文
上林赋
作者:司马相如
亡是公听然而笑曰:“楚则失矣,而齐亦未为得也。”
夫使诸侯纳贡者,非为财币,所以述职也;
封疆画界者,非为守御,所以禁淫也。
今齐列为东藩,而外私肃慎,捐国逾限,越海而田,其于义固未可也。
且二君之论,不务明君臣之义,正诸侯之礼,徒事争于游戏之乐,苑囿之大,欲以奢侈相胜,荒淫相越,此不可以扬名发誉,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。
译文
亡是公听后笑着说:“楚国固然有错,但齐国也未必做得对。”
让诸侯进贡,不是为了钱财,而是让他们汇报职责;
划分疆界,不是为了防御,而是为了防止过度放纵。
如今齐国作为东方的藩国,却私下与肃慎往来,放弃本国职责,越过界限,到海外狩猎,这在道义上是不允许的。
况且两位君王的争论,不致力于阐明君臣之义,端正诸侯之礼,只是争辩游戏的乐趣、苑囿的大小,想以奢侈压倒对方,以荒淫超越对方,这不能扬名立誉,反而会贬低自己、损害声誉。
注释
亡是公:虚构人物,代表作者观点。
述职:汇报职责。
禁淫:防止放纵。
肃慎:古代东北部族。
苑囿:皇家园林。
此段通过亡是公之口,批评齐楚两国君王沉迷享乐、忽视礼义,体现了司马相如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讽谏。
创作背景
《上林赋》创作于汉武帝时期,司马相如凭借此赋得到武帝赏识。当时汉帝国国力强盛,皇家苑囿规模宏大,狩猎活动频繁。司马相如借赋文讽谏统治者勿过度沉迷享乐,应重视礼制与治国之道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对话形式展开,亡是公作为代言人,层层递进批评齐楚君王。
2. 语言:铺陈华丽,善用排比与对比,气势恢宏。
3. 思想:表面歌颂帝王威仪,实则暗含讽谏,体现儒家“劝百讽一”的赋体传统。
4. 艺术特色:夸张手法描绘苑囿之广大,狩猎之壮观,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上林赋》以宏大的叙事笔法,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与狩猎的盛况。司马相如通过亡是公之口,巧妙地将讽谏之意寓于铺陈之中。赋文语言华美,句式整齐,展现了汉代赋体的典型风格。作者以夸张手法写苑囿之广、物产之丰,实则暗讽统治者奢靡无度,体现了“劝百讽一”的创作意图。
范文二
司马相如在《上林赋》中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。赋文通过对狩猎场面、苑囿景观的细致描绘,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。亡是公的议论部分尤为精彩,层层递进地指出齐楚君王的问题所在,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。这种寓讽于颂的手法,既符合赋体传统,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智慧。
关于《上林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与读音
苑囿(yuàn yòu):皇家园林。
肃慎(sù shèn):古代东北部族。
禁淫(jìn yín):防止放纵。
文学常识
1. 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辞赋家,代表作有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。
2. 《上林赋》体现了汉代大赋“劝百讽一”的特点。
3. 赋体讲究铺陈排比,语言华丽,气势恢宏。
知识要点
1. 《上林赋》的创作背景与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状况相关。
2. 亡是公是作者虚构的人物,代表作者观点。
3. 赋文表面歌颂,实则暗含讽谏。
意象意境
1. 上林苑象征帝王权势与奢靡生活。
2. 狩猎场面体现帝国的强盛与活力。
3. 亡是公的议论营造出严肃的讽谏氛围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述职:__________
(2)禁淫:__________
答案:
(1)汇报职责
(2)防止放纵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,不可孤立解释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上林赋》的主要创作意图是什么?
答案:表面歌颂上林苑的壮丽与狩猎的盛况,实则讽谏统治者勿过度沉迷享乐,应重视礼制与治国之道。
解析:汉代大赋常采用“劝百讽一”的手法,需透过表象看本质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夫使诸侯纳贡者,非为财币,所以述职也”一句的作用。
答案:阐明诸侯纳贡的真正意义在于汇报职责,而非进献财物,为后文批评齐楚君王的行为奠定理论基础。
解析:此句体现了儒家重视礼制的思想,是全文议论的重要支点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上林赋》与《子虚赋》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,铺陈夸张,语言华丽。不同点:《子虚赋》侧重描绘诸侯国的富庶,《上林赋》则集中描写皇家苑囿的壮观,讽谏意味更明显。
解析:两赋同为司马相如代表作,但创作目的与侧重点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