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兼爱》原文翻译与考试必考知识点全解
《兼爱》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,主张无差别的爱,反对儒家“亲亲有术”的等级观念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学生掌握考试重点。
原文
兼爱(节选)
作者:墨子
视人之国,若视其国;
视人之家,若视其家;
视人之身,若视其身。
是故诸侯相爱,则不野战;
家主相爱,则不相篡;
人与人相爱,则不相贼。
译文
看待别人的国家,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;
看待别人的家族,如同看待自己的家族;
看待别人的生命,如同看待自己的生命。
因此,诸侯若互相爱护,就不会发动战争;
家族若互相爱护,就不会彼此篡夺;
人与人若互相爱护,就不会互相伤害。
注释
视人之国,若视其国:“视”意为看待,“其”指代自己。强调无差别的平等观。
野战:指诸侯间的战争。
相篡:“篡”读cuàn,意为篡夺、争夺。
相贼:“贼”指伤害,此处指人与人之间的敌对行为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,战争频繁。墨子提出“兼爱”思想,主张消除等级差异,以普遍的爱心实现社会和平。这一思想与儒家“仁爱”有本质区别,强调爱无等差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清晰:以“视人之……若视其……”的排比句式展开,层层递进。
2. 语言质朴:用简练的文言表达深刻哲理,无华丽辞藻。
3. 思想深刻:主张通过“兼爱”消除社会矛盾,体现墨家的功利主义倾向。
4. 艺术特色:逻辑严密,论证有力,具有强烈的说服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墨家“兼爱”的平等观
《兼爱》的核心在于打破等级界限,主张“爱无等差”。墨子以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”为例,强调国与国、家与家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。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具有革命性,直接挑战了儒家的宗法伦理。墨子的论证方式简洁有力,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,体现了墨家注重实用与逻辑的特点。
范文二: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
墨子提出“兼爱”的终极目标是消除战争与冲突。他认为,若人人能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,社会矛盾自然化解。这一思想虽带有理想色彩,但对当今世界仍具启示意义。全球化时代,不同文明间的冲突频发,墨子的“兼爱”呼吁人们超越狭隘的利益观,寻求共同价值。
关于《兼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
篡(cuàn):篡夺、争夺。
贼(zéi):伤害、敌对。
2. 文学常识:
墨子,名翟,战国初期思想家,墨家学派创始人,主张“兼爱”“非攻”“尚贤”。
3. 知识要点:
“兼爱”与儒家“仁爱”的区别:儒家强调爱有差等,墨子主张爱无差别。
4. 意象意境:
文中通过“国”“家”“身”的递进,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和平社会图景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视人之国,若视其国:“其”指__________
(2)家主相爱,则不相篡:“篡”意为__________
答案:
(1)自己
(2)篡夺、争夺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墨子提出“兼爱”的目的是什么?
答案:消除社会矛盾,实现无战争、无冲突的理想社会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墨子的“兼爱”与孟子的“仁爱”有何不同?
答案:孟子主张“爱有差等”,以血缘关系为基础;墨子主张“爱无差别”,强调普遍平等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视人之身,若视其身”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以简洁的类比强调平等观念,增强说服力,体现墨家语言质朴而逻辑严密的特点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,谈谈“兼爱”思想的当代价值。
答案示例: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,“兼爱”思想呼吁人们超越偏见,以平等之心对待不同群体,促进社会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