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氓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氓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13:19:01

氓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氓》是《诗经·卫风》中的名篇,以弃妇口吻控诉婚姻悲剧,揭露古代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与无奈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。

原文

《诗经·卫风》

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

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

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。

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。

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。

……(节选)

译文

那个男子憨厚笑着,抱着布匹来换丝。

其实不是真换丝,是来找我谈婚事。

我送你渡过淇水,直到顿丘才分离。

不是我故意拖延,是你没请好媒人。

请你别生气,秋天就是婚期。

注释

氓(méng):外来之民,诗中指男子。

蚩蚩(chī):憨厚的样子,一说虚伪的假笑。

:先秦货币,一说布匹。

:卫国水名,象征爱情的开始与终结。

愆(qiān)期:延误婚期。

创作背景

《氓》创作于春秋时期,卫国社会风气开放,但女性地位低下。诗歌通过弃妇的回忆,反映婚姻中男性始乱终弃的普遍现象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倒叙展开,从甜蜜初恋到婚姻破裂,情感层层递进。

2. 语言:口语化表达,如“于嗟鸠兮,无食桑葚”以比喻警示女性。

3. 思想: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,展现女性自我觉醒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氓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从期待到绝望的心理变化。开篇“氓之蚩蚩”的甜蜜与结尾“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”的决绝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了婚姻的残酷。诗中“淇水”意象贯穿始终,既是爱情见证,也是悲剧象征,艺术手法凝练深刻。

范文二

此诗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社会批判性。通过弃妇之口,揭露了古代婚姻制度的不公。“言既遂矣,至于暴矣”直指男性得到满足后的暴戾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。语言上多用叠词与呼告,如“于嗟女兮”,增强了情感张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

氓(méng)、蚩蚩(chī)、愆(qiān)期、垝垣(guǐ yuán)

2. 文学常识

《诗经》六义: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;《氓》属“卫风”,采用“赋”的手法直陈其事。

3. 意象分析

“桑葚”象征诱惑,“淇水”象征情感变迁,“鸠鸟”暗喻女性易受欺骗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期:_________

(2)垝垣:_________

答案:(1)延误 (2)倒塌的墙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诗中“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”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态度?

答案:决绝清醒,认识到婚姻无法挽回后选择放手,展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。

三、艺术特色

题目:分析“淇则有岸,隰则有泮”的修辞作用。

答案:以自然景物反喻人心无常,对比中强化悲剧感,句式整齐富有韵律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