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卫填海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精卫填海》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故事,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学生掌握核心考点。
原文
精卫填海
佚名
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。
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,白喙,赤足,名曰精卫。
其鸣自詨,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
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
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
译文
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。
那里有一种鸟,外形像乌鸦,头上有花纹,白色的嘴,红色的脚,名叫精卫。
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,是炎帝的小女儿,名叫女娃。
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水身亡,再也没能回来,于是化作精卫鸟。
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,想要填平东海。
注释
发鸠之山:传说中位于山西的山名。
柘木(zhè mù):桑科植物,木质坚硬。
文首:头部有花纹。
白喙(huì):白色的鸟嘴。
其鸣自詨(xiào):它的叫声像是在叫自己的名字。
堙(yīn):填塞。
创作背景
《精卫填海》出自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,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。故事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,体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简洁的叙事方式,交代精卫的来历和行为。
2. 语言特色:运用白描手法,寥寥数语勾勒出精卫的形象。
3. 思想内涵:歌颂了不屈不挠、持之以恒的精神。
4. 艺术手法:通过神话想象,将自然现象人格化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精卫填海》以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。女娃溺亡化为精卫,衔木石以填东海,这种看似徒劳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故事通过精卫的形象,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,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精神象征。
范文二
从艺术角度看,《精卫填海》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。小小的精卫鸟与浩瀚的东海形成强烈对比,突显出抗争的悲壮色彩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,更深化了其精神内涵,使这个神话故事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柘木(zhè mù)、白喙(huì)、堙(yīn)
文学常识:出自《山海经》,属于上古神话
知识要点:精卫是炎帝之女所化,体现不屈精神
意象分析:精卫象征坚韧,东海象征困难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文首:__________
(2)堙:__________
答案:
(1)头部有花纹
(2)填塞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精卫填海》表现了怎样的精神?
答案:表现了不畏艰难、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通过精卫反复衔木填海的动作描写,突出了其坚持不懈的精神,夸张手法强化了艺术感染力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联系现实,谈谈"精卫填海"精神的现实意义。
答案示例:在学习和工作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只要像精卫一样坚持不懈,终能取得成果。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