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活板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活板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4:00:03

活板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本文围绕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的科技名篇《活板》展开,系统梳理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核心考点,解析其作为世界最早印刷术文献的科学价值与文学特色。

原文

《活板》 北宋·沈括

板印书籍,唐人尚未盛为之。

自冯瀛王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

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

其法: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,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

先设一铁板,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

欲印,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,乃密布字印,满铁范为一板。

持就火炀之,药稍熔,则以一平板按其面,则字平如砥。

译文

雕版印刷书籍,唐代尚未普遍推行。

自冯道主持刊印五经起,后世典籍都用雕版印刷。

庆历年间,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。

其方法:用黏土刻字,字模薄如铜钱边缘,每字单独成印,火烧加固。

预先准备铁板,覆盖松脂、蜡与纸灰混合物。

印刷时放置铁框于铁板,排满字模成版。

烘烤至药物熔化,用平板压平字面,字模平整如磨刀石。

注释

【板印】雕版印刷。"板"通"版"

【冯瀛王】五代官员冯道(882-954),主持官府刻印儒家经典

【钱唇】铜钱边缘,比喻字模厚度

【炀(yáng)】烘烤,注意与"熔化"义项区别

【砥(dǐ)】磨刀石,形容版面平整度

创作背景

沈括任昭文馆校书郎期间(1063-1065)记录当代科技成就。毕昇活字技术诞生于1041-1048年间,早于欧洲古登堡400年。北宋商品经济繁荣推动印刷革新,但活字未能取代雕版的主因是汉字数量庞大与排版效率问题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按时间顺序说明印刷发展,重点介绍活板制作六步骤,逻辑严密

2. 语言特色:动词"刻""布""炀""按"准确体现工序,比喻"钱唇""砥"增强形象性

3. 科学价值:世界最早系统记载活字印刷的文献,体现宋代工匠智慧

4. 文学局限:作为科技说明文,缺乏情感抒发,但开创科技散文先河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活板》的文献价值超越文学价值。沈括以284字完整记录活字技术流程,包括字模材料、制版工艺、排版方法三大核心环节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每字为一印"的模块化思维,与当代计算机字符编码原理相通。文中"火烧令坚""药稍熔"等工艺细节,为后世研究早期材料科学提供关键依据。这种对民间发明的郑重记载,体现宋代士大夫对实用技术的尊重。

范文二

从文本细读看沈括的写作智慧。开篇"唐人尚未盛为之"确立历史坐标,通过冯道刻经引出毕昇创新,形成技术演进脉络。说明工序时采用"先设...欲印...则..."的时序连词,如同现代实验报告。最精妙处在于用日常事物作比:"钱唇"喻薄度,"砥"喻平整,使专业工艺通俗易懂。这种"实录+比喻"的写法,成为后世《天工开物》等科技著作的范本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注音:炀(yáng) 砥(dǐ) 和(huò)

2. 通假字:"板"通"版" "已"通"以"

3. 文学常识:中国四大发明相关年代、沈括《梦溪笔谈》的体裁分类

4. 科技史考点:活字与雕版区别、毕昇身份特征(布衣)、胶泥活字优缺点

5. 句式特征:判断句"皆为板本"、省略句"火烧(之)令(其)坚"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义

(1)和纸灰之类冒之:_________

(2)持就火炀之:_________

答案:

(1)覆盖 (2)靠近

解析:需结合工艺动作理解,不可孤立解释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概括活板技术的先进性

答案:突破雕版固定性,实现单字组合;缩短制版周期;降低印刷成本

解析:需从"每字一印""更互用之"等原文找依据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活板》与《天工开物》说明文差异

答案:《活板》重流程记录,语言简朴;《天工开物》增配插图,有原理分析

解析:体现明代科技写作的体系化发展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用活板技术原理说明现代模块化设计

答案示例:活字"拆版重组"思想演变为工业标准件概念,如积木式建筑、可更换手机零件

解析:需建立古今技术的内在联系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