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3 10:38:01

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本文围绕南宋文天祥的《指南录后序》展开,系统梳理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,并提供考试重点解析。

原文

《指南录后序》 文天祥

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,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,都督诸路军马。

时北兵已迫修门外,战、守、迁皆不及施。

缙绅、大夫、士萃于左丞相府,莫知计所出。

译文

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,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,统率全国各路兵马。

当时元军已逼近都城门外,无论迎战、防守或迁都都来不及实施。

官员们聚集在左丞相府,却无人能拿出对策。

注释

【德祐】南宋恭帝年号(1275-1276)。

【除】授官。

【北兵】指元军,因从北方南下故称。

【修门】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。

【缙绅】古代官员的代称。

创作背景

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,文天祥奉命谈判被扣,后逃脱至福建组建抗元力量。《指南录》记录这段经历,"后序"补充说明写作缘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时间顺序展开,首述受命危局,次记被俘经历,终表殉国决心。

2. 语言特色:多用短句,语气峻急,体现国破家亡的紧迫感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宋末历史悲剧,彰显"人生自古谁无死"的士人气节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指南录后序》的叙事艺术独具匠心。开篇"德祐二年"精确到日的记载,营造出历史实录的庄严感。"战、守、迁皆不及施"七字,凝练概括南宋王朝的瘫痪状态。文中连续使用"予""吾"等第一人称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交织,这种"以微见著"的笔法,使宏大历史叙事具有切肤之痛的真实力量。

范文二

文天祥在文中构建了多重精神对照。元军的"北兵"称谓暗含华夷之辨,与"缙绅大夫"的束手无策形成讽刺性对比。被俘后的"挟匕首以备不测",与朝廷官员的"莫知计所出"构成行为反差。这些对照不仅强化了文本张力,更凸显了作者"知其不可而为之"的孤忠形象,为后文"留取丹心照汗青"的宣言埋下伏笔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文天祥号文山,与陆秀夫、张世杰并称"宋末三杰"。

2. 重点字词:除(授官)、萃(聚集)、縻(束缚)。

3. 名句理解:"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"的双重"痛"字,既指肉体创伤,更指精神创痛。

4. 艺术手法:直叙与插叙结合,史家笔法与文学抒情交融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予除右丞相:__________

(2)士萃于左丞相府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授官

(2)聚集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中"莫知计所出"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实?

答:反映南宋朝廷面对元军进攻时的决策瘫痪状态,暴露官僚系统的无能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指南录后序》与陆游《书愤》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

答案:同:都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。异:文天祥侧重纪实性悲壮,陆游更多理想化慨叹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运用顶真修辞强化情感递进,前"痛"指身体创伤,后"痛"指精神创伤,展现超越肉体痛苦的精神境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