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7 09:38:02

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后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表,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鞠躬尽瘁的决心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鉴赏及考试重点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经典文献。

原文

后出师表

诸葛亮

先帝虑汉、贼不两立,王业不偏安,故托臣以讨贼也。

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固知臣伐贼,才弱敌强也。

然不伐贼,王业亦亡;惟坐而待亡,孰与伐之?

是故托臣而弗疑也。

臣受命之日,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

思惟北征,宜先入南。

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。

臣非不自惜也,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,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。

译文

先帝考虑到汉室与曹贼势不两立,帝王之业不能偏居一隅,所以将讨贼重任托付给我。

以先帝的英明,衡量我的才能,本就知道我伐贼的困难——才能不足而敌人强大。

但若不伐贼,王业也会灭亡;与其坐等灭亡,不如主动出击。

因此先帝毫不犹豫地将重任交给我。

我接受使命以来,睡不安稳,食不知味。

考虑北征之前,应当先平定南方。

所以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荒芜之地,连日作战。

我并非不爱惜自己,只是王业不能在蜀都偏安,所以甘冒风险以实现先帝的遗愿。

注释

汉、贼不两立:汉室与曹魏不能共存,表明北伐的正义性。

偏安(piān ān):苟且偷安于一方,指蜀汉偏居益州。

并日而食:两天吃一天的粮食,形容军旅艰苦。

不毛:指南方荒凉未开发之地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写下《后出师表》。当时蜀汉国力薄弱,但诸葛亮坚持北伐,试图实现刘备“兴复汉室”的遗志。表中既有对形势的清醒分析,也透露出悲壮决绝之情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清晰:先述北伐的必要性,再写自己的决心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质朴:不用华丽辞藻,以恳切言辞打动读者。

3. 情感真挚:“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”体现诸葛亮的忧国之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后出师表》展现了诸葛亮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悲壮。面对敌强我弱的现实,他仍坚持北伐,只因“王业不可偏安”。文中“并日而食”“深入不毛”等细节,生动刻画了其鞠躬尽瘁的形象。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,成为后世楷模。

范文二

诸葛亮在表中反复强调“先帝之遗意”,既是对刘禅的劝诫,也是自我鞭策。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,语言恳切而深沉。“惟坐而待亡,孰与伐之”一句,体现了主动进取的智慧,远超同时代苟安者的眼界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偏安(piān ān)、不毛(bù máo)、并日而食(bìng rì ér shí)。

文学常识:《后出师表》与《前出师表》并称“两表”,是诸葛亮代表作。

思想内涵:体现儒家“忠君爱国”和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偏安:__________

(2)不毛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苟且偷安于一方

(2)荒凉未开发之地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诸葛亮为何坚持北伐?

答案:他认为“汉贼不两立”,若不北伐,蜀汉终将灭亡;同时为实现刘备的遗志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寝不安席,食不甘味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通过生活细节表现诸葛亮的忧国之情,语言朴实却极具感染力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