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观潮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观潮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16:57:02

观潮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本文围绕宋代诗人苏轼的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,解读其观潮诗的艺术特色与哲理内涵,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附考试重点整理与试题解析。

原文

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

【宋】苏轼
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。

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。

译文

乌云如泼墨般翻滚,却未完全遮蔽山峦;

骤雨似白珠飞溅,杂乱地打入船中。

一阵狂风席卷大地,倏忽间吹散云雨;

望湖楼下的湖水澄澈如天,倒映一片晴空。

注释

翻墨:比喻乌云如泼洒的墨汁,动态感极强。

跳珠:雨点如珍珠跳跃,凸显雨势急骤。

卷地风:贴地而起的狂风,展现自然之力。

水如天:雨后湖水与天空一色,意境开阔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,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。杭州多暴雨,苏轼登望湖楼观潮,以诗记录瞬息万变的天气,暗含对人生无常的哲思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暴雨来临,后两句写雨过天晴,形成强烈对比。

2. 语言:比喻新颖(“翻墨”“跳珠”),动词精准(“遮”“跳”“卷”)。

3. 思想:借自然变化暗喻人生境遇的起伏,体现豁达胸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苏轼以“黑云翻墨”“白雨跳珠”的强烈视觉对比,再现暴雨的狂暴。后两句笔锋陡转,“忽吹散”三字写尽自然之无常,而“水如天”的宁静画面,则暗含诗人超脱纷扰的心境。全诗短短四句,张弛有度,堪称宋代写景诗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动态与静态的巧妙融合。前两句的“翻”“跳”“乱”极写动荡,后两句的“散”“如天”归于平和。苏轼不仅捕捉自然之景,更通过景物的瞬息变化,传递“风雨终会过去”的乐观精神,展现了豪放派诗人的典型气质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翻墨(fān mò)、跳珠(tiào zhū)、卷地风(juǎn dì fēng)。

2. 文学常识:苏轼为北宋豪放派代表,此诗属七言绝句。

3. 意象意境:乌云、白雨、狂风、晴湖,构成壮阔而灵动的画面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跳珠”在诗中的含义。

答案:比喻雨点如珍珠般跳跃飞溅,形容雨势急骤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卷地风来忽吹散”体现的哲理。

答案:暗示困境终会过去,应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起伏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望湖楼下水如天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以湖水映天的澄明景象,象征心境的开朗,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