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劝学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名篇,以精辟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考试重点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经典篇章。
劝学(节选)
【战国】荀子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
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
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译文
君子说:学习不可停止。
靛青从蓝草中提取,却比蓝草更青;
冰由水凝结而成,却比水更寒冷。
木材笔直合乎墨线,烘烤弯曲做成车轮,弧度符合圆规。
即使再经暴晒,也不会恢复挺直,这是烘烤使它如此。
注释
【已】停止。"学不可以已"强调学习的持续性。
【青取于蓝】靛青(diàn qīng)从蓼蓝提取,比喻通过学习超越本源。
【中绳】符合木匠的墨线,喻人需经规范约束。
【輮】通"煣"(róu),用火烘烤木材弯曲的工艺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荀子针对"性恶论"提出"化性起伪"主张。该篇约写于公元前265年荀子游学齐国时,通过类比自然现象论证后天学习对人性改造的决定作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"式论证,首句立论后连用五个自然现象类比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排比与对比,"青于蓝""寒于水"形成递进式强调。
3. 思想内核:否定天赋决定论,突出实践积累对认知能力的塑造。
4. 艺术手法:将抽象哲理具象化,木料加工过程暗喻教育改造功能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荀子以工匠改制木材为喻,揭示教育的本质是"矫饰自然"。木材经火烤定型后"不复挺"的特性,恰似人通过系统学习形成的稳定认知结构。这种将教育比作工艺过程的思维方式,体现了战国时期"人定胜天"的实践哲学,与孟子"性善论"形成鲜明对峙。
范文二
"青出于蓝"的著名比喻包含双重辩证关系:既承认知识的传承性,更强调认知的超越性。蓼蓝作为染料母体,其价值正通过被超越而实现。这种思想打破了"师道尊严"的绝对化,为后来韩愈"弟子不必不如师"的观点埋下伏笔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輮(róu)、有(通"又")、槁暴(gǎo pù)
2. 通假字:"有"通"又","輮"通"煣"
3. 特殊句式:"冰,水为之"判断句,"青于蓝"状语后置
4. 核心意象:蓝草染青、水寒成冰、木料制轮三组递进意象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学不可以已:__________
(2)其曲中规:__________
答案:
(1)停止
(2)符合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荀子用"青取之于蓝"说明什么道理?
答案: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本源,后人能在前人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劝学》与《论语》"学而时习之"的学习观有何异同?
答案:相同点都强调学习重要性;不同在于荀子侧重外部改造作用,孔子侧重内在愉悦体验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木直中绳"四句的论证效果。
答案:通过木料加工全过程比喻,具体展示教育对人性的塑造具有不可逆性,增强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