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虽有嘉肴》翻译及原文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虽有嘉肴》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是先秦儒家论述教育理论的经典篇章。文章以烹饪为喻,阐明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的道理,语言精炼,逻辑严密,被历代学者视为教育学的奠基之作。
原文
虽有嘉肴(选自《礼记·学记》)
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
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
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译文
即使有美味的菜肴,不去品尝,就不知道它的滋味;
即使有最好的道理,不去学习,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。
知道不足,然后才能自我反省;
知道困惑,然后才能自我勉励。
所以说: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。
注释
嘉肴(jiā yáo):美味的菜肴。嘉,美好;肴,鱼肉等荤菜。
旨(zhǐ):滋味,美味。
至道(zhì dào):最高深的道理。至,极,最。
困(kùn):困惑,不通晓。
自反(zì fǎn):自我反省。
自强(zì qiáng):自我勉励。
教学相长(jiào xué xiāng zhǎng):教与学互相促进。
创作背景
《礼记》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《仪礼》的文章选集,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。《学记》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。
先秦时期,百家争鸣,儒家重视教育,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根本。《虽有嘉肴》以日常生活中的烹饪为喻,形象地阐述了实践与认知的关系,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文章采用类比推理,先以“嘉肴”比喻“至道”,说明实践的重要性;然后论述学与教的关系,最后得出“教学相长”的结论。
2. 语言:简洁凝练,逻辑严密,善用比喻,形象生动。
3. 思想:强调实践是认知的基础,学习与教学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。
4. 艺术特色:比喻贴切,说理透彻,具有强烈的说服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虽有嘉肴》以烹饪喻学习,形象生动,深入浅出。文章开篇以“嘉肴”与“至道”类比,说明实践是认知的基础,只有亲身体验,才能获得真知。接着论述学与教的关系,指出学习可以发现不足,教学可以暴露困惑,从而促使自我反省和勉励。最后得出“教学相长”的结论,点明教与学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。全文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,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、强调学习的思想。
范文二
《虽有嘉肴》虽短小精悍,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。文章以日常生活中的烹饪为切入点,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,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。作者通过层层递进,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实践与认知、学与教的关系,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“教学相长”的结论。这种由具体到抽象、由现象到本质的论述方式,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务实性和辩证性,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关于《虽有嘉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嘉肴(jiā yáo)、旨(zhǐ)、至道(zhì dào)、困(kùn)、自反(zì fǎn)、自强(zì qiáng)、教学相长(jiào xué xiāng zhǎng)。
2. 文学常识:《虽有嘉肴》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是先秦儒家论述教育理论的经典篇章。
3. 知识要点:文章以烹饪为喻,阐明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的道理,强调“教学相长”。
4. 意象意境:以“嘉肴”比喻“至道”,形象生动,深入浅出。
5. 知识全解:文章采用类比推理,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,体现了儒家重视实践、强调学习的思想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旨:__________
(2)困:__________
答案:
(1)滋味,美味
(2)困惑,不通晓
解析: 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,不可望文生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1、问:《虽有嘉肴》阐述了什么道理?
答:阐述了实践是认知的基础,学习与教学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的道理。
解析:文章以烹饪为喻,形象地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,并论述了学与教的辩证关系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 赏析“教学相长也”在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 总结全文,点明主旨,指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。
解析: “教学相长”是文章的结论,承上启下,深化主题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 将“教学相长也”运用于现实生活,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答案示例: 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、共同成长的关系。教师通过教学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,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;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取知识,提高能力。
解析: 引用古文需结合主题,说明其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