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6 13:38:02

十五夜望月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十五夜望月》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中秋咏月诗,通过描绘庭院月色和秋思,展现羁旅之愁与怀人之情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十五夜望月

唐·王建

中庭地白树栖鸦,

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
今夜月明人尽望,

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
译文

庭院地面雪白,树上栖息着乌鸦,

秋露无声打湿了桂花。

今夜明月当空人人仰望,

不知那深秋的思念会落在谁家。

注释

地白:月光洒地如霜雪般洁白。

栖鸦:乌鸦归巢,暗示夜深人静。

冷露:秋露寒凉,暗合“秋思”主题。

秋思:羁旅怀人之愁,化虚为实,用“落”字赋予动态。

创作背景

王建晚年漂泊异乡,此诗作于中秋夜。唐代中秋赏月之风盛行,诗人借月色抒写游子对亲友的思念,语言含蓄而意境深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由实转虚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:“地白”“冷露”以简练笔触渲染清冷氛围。

3. 艺术特色:末句“秋思落谁家”将抽象情感具象化,构思新颖。

4. 思想:反映唐代文人羁旅情怀,体现中秋文化的思亲内核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月白秋深的羁旅之思

王建以“地白”“冷露”勾画中秋夜色的清寒,乌鸦归巢反衬游子无依。后两句将个人秋思扩展至普世情感,“落谁家”三字轻巧收束,却重若千钧。全诗不着一“愁”字,而离愁自现,堪称唐人绝句中的白描典范。

范文二:秋思的艺术化表达

诗人将秋思比作可“落”之物,赋予无形情感以重量与轨迹。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,与李煜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异曲同工。冷露湿桂的细节,更暗喻思念的缠绵不绝。短短四句,写尽天下游子中秋夜的怅惘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高频字词:地白(dì bái)、秋思(qiū sī)、冷露(lěng lù)。

文学常识:王建为中唐“张王乐府”代表,诗风平易含蓄。

意象分析:桂花象征高洁,乌鸦暗示孤寂,共同构建秋夜意境。

知识全解:唐代中秋习俗以赏月、思亲为核心,此诗是典型例证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秋思”在诗中的含义。

答案:指羁旅之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的妙处。

答案:以疑问句式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共鸣,用“落”字使抽象秋思具象化,增强感染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此诗与杜甫《月夜》在表现思亲情感上的异同。

答案:同——均借月抒怀;异——王诗含蓄白描,杜诗直抒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的意境。

答案:以触觉(冷)、听觉(无声)、视觉(湿)多感官描写,营造出秋夜静谧凄清的氛围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