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上古诗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《池上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,通过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童趣场景,展现了天真烂漫的童心和自然之美。本文将从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,并附考试高频考点解析。
池上
唐·白居易
小娃撑小艇,
偷采白莲回。
不解藏踪迹,
浮萍一道开。
译文
孩童撑着小船,
偷偷采了白莲归来。
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,
船行处浮萍划开一道明显的水痕。
注释
【小娃】指儿童,此处特显稚气。"娃"字在唐代口语中多用于亲昵称呼。
【偷采】"偷"非贬义,强调孩童顽皮天真的心理状态,与成人世界的"偷盗"有本质区别。
【不解】直接点明孩童的单纯特质,"解"读作jiě,意为懂得。
【浮萍】水生植物,"萍"读作píng,既是写实景物,又暗喻童真如浮萍般清澈透明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(818-820年)。诗人贬官江州后,常在庐山脚下的小池边观察生活,记录民间趣事。当时白居易已过不惑之年,对官场失意的郁结逐渐转化为对平凡生活的诗意发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行为—结果"的因果结构,前两句写孩童动作,后两句写自然反应,形成完整叙事闭环。
2. 语言艺术:叠用三个"小"字(小娃、小艇、小白莲),构成音韵回环,强化童趣氛围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孩童"不解藏踪迹"的细节,暗含对成人世界虚伪矫饰的对照反思。
4. 意象运用:浮萍作为核心意象,既写实又象征,水面痕迹成为童真最直接的见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池上》的童趣书写具有双重审美价值。诗人以老练的笔触捕捉孩童笨拙的偷采行为,"偷"字的使用既制造悬念又消解道德压力。后两句中"浮萍一道开"的视觉呈现,恰如电影特写镜头,将无心的童稚转化为永恒的诗歌意象。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把握,体现白居易"老妪能解"的诗学主张,也反映其历经政治挫折后,转向平凡生活寻找精神慰藉的创作转向。
范文二
诗中隐藏着深刻的认知辩证法。孩童的天真与自然的回应构成完美互文——浮萍划痕如同大地的诗行,记录着未经修饰的纯真。白居易在此展现出对"童心说"的早期探索,比李贽的《童心说》早七百余年。值得注意的是,"白莲"在佛教中的圣洁象征与孩童的世俗行为形成张力,这种宗教意象的世俗化运用,体现中唐时期佛教文化向日常生活渗透的时代特征。
关于《池上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白居易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,主张"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"。
2. 重点字词:"撑"(chēng)指用竹竿抵住河底使船行进;"踪迹"(zōng jì)指行动留下的痕迹。
3. 艺术手法:白描手法、细节描写、意象叠加(小娃—小艇—白莲—浮萍)。
4. 意境特征:清新自然、童趣盎然,体现"以俗为雅"的审美追求。
5. 哲理启示:真诚坦荡胜过矫饰伪装,可与《论语》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"互为印证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不解:__________
(2)一道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不懂得
(2)一条(指浮萍被分开的痕迹)
解析:需结合儿童行为特点理解词义,"道"在此处作量词使用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浮萍一道开"在全诗中的作用。
答案:既如实描写小船划过的自然景象,又暗喻童真的纯粹透明;作为全诗收束,将动态场景凝固为永恒画面,达到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效果。
解析:赏析需兼顾写实与象征双重功能,注意画面感与哲理的统一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池上》与胡令能《小儿垂钓》在表现儿童形象上有何异同?
答案:相同处都捕捉儿童专注神态;不同处在于《池上》突出"偷采"的顽皮动态,《小儿垂钓》侧重"怕得鱼惊"的静态谨慎。前者重行为结果,后者重心理描写。
解析:比较题需建立比较维度,注意题干限定的比较范围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生活,谈谈"不解藏踪迹"的当代启示。
答案示例: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现代社会,"不解藏踪迹"的真诚态度反而珍贵。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网络言行,少些刻意伪装,多些自然流露,往往能建立更真实的连接。
解析:古诗新解需找到古今契合点,避免牵强附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