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22 11:00:03

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答谢中书书》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一封山水小品,以清新简练的笔触描绘江南山川之美,展现了作者隐逸自然的情怀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答谢中书书·陶弘景

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

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

两岸石壁,五色交辉。

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。

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

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。

实是欲界之仙都。

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

译文

山川的秀美,自古为人们共同赞叹。

巍峨山峰直插云霄,清澈溪流一览无底。

两岸峭壁色彩斑斓,交相辉映。

苍翠树林与碧绿竹林,四季常青。

晨雾将散时,猿猴飞鸟啼鸣不断;

夕阳西下时,潜游鱼儿争相跃出水面。

这真是人间仙境。

自谢灵运之后,再无人能领略此般奇景。

注释

五色交辉:指石壁在阳光下呈现斑斓色彩。"五色"为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,象征自然之美。

沉鳞:潜游的鱼,以"鳞"代指鱼,体现修辞上的借代手法。

欲界之仙都:佛教术语"欲界"指世俗人间,"仙都"暗喻此处超脱尘世,展现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
康乐:即谢灵运,南朝山水诗鼻祖,此处借其推崇山水审美传统。

创作背景

陶弘景晚年隐居句曲山(今江苏茅山),拒绝梁武帝征召。此文作于友人谢徵(中书侍郎)来信后,以山水之美婉拒出仕,同时表达对自然哲理的体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文分三个层次——总起、分写山水昼夜之景、议论抒情,脉络清晰。

2. 语言艺术:四言为主,杂以六言,句式整饬中见变化。"高峰入云"等句以白描凸显空间纵深感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对比世俗与自然,暗含"天人合一"的道家思想,结尾的"未复有能与其奇者"更显孤高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陶弘景以48字浓缩江南山水神韵。开篇"古来共谈"四字,将个人体验接入历史长河,赋予景物永恒性。写景时昼夜并举:晨景以听觉(猿鸟乱鸣)显生机,暮景以视觉(沉鳞竞跃)绘灵动,形成多维审美空间。末句"未复有能与其奇者",既是惋惜知音难觅,亦隐含对谢灵运审美境界的超越。

范文二

此文堪称南朝山水小品的典范。作者摒弃骈俪辞藻,用"清流见底""青林翠竹"等素净语言构建纯净意境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欲界之仙都"的矛盾表述:佛教"欲界"本指充满欲望的凡尘,却被赋予"仙都"特质,这种张力恰恰揭示陶弘景"隐于朝市"的独特人生观——在俗世中开辟精神净土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:颓(tuí,坠落)、歇(xiē,消散)、与(yù,参与,此处指欣赏)。

2. 文学常识:陶弘景号"华阳隐居",与谢灵运、谢朓并称"山水文学三杰"。

3. 艺术手法:空间上由高(峰)到低(流),时间上从晓至夕,形成立体画卷。

4. 核心意象:"沉鳞"象征隐士,"五色石壁"暗喻道家五行学说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晓雾将:__________

(2)未复有能其奇者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消散

(2)欣赏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实是欲界之仙都"的深层含义。

答案:既赞美山水超越尘世的美,又表明作者能在俗世中保持精神超脱,体现"大隐隐于市"的道家思想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陶弘景与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的写景差异。

答案:陶文重哲理感悟,语言简净;吴文重细节描摹,多用比喻(如"水皆缥碧")。前者显隐士风骨,后者具文人雅趣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以"颓"字拟人化写落日,赋予动态美;"竞跃"二字活化鱼群,形成视听通感。光影变化中暗含万物自在的哲理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文中"自康乐以来"的典故运用?

答案:借谢灵运抬高山水审美品位,同时以"未复有能与其奇者"暗示自己已达更高境界,体现文人的精神较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