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野望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野望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4 09:19:01

野望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杜甫的《野望》以沉郁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,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。

野望

杜甫

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万里桥。

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。

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。

跨马出郊时极目,不堪人事日萧条。

译文

西山上覆盖着白雪,三座城池有士兵驻守;南浦边的清江上,横跨着万里长桥。

战乱使得兄弟离散,天各一方;我漂泊天涯,独自流泪,倍感孤独。

晚年时光被疾病缠绕,未曾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。

骑马来到郊外极目远望,世事日益萧条,令人痛心不已。

注释

【西山白雪三城戍】西山:指成都西面的岷山。三城:指松、维、保三州,当时为防御吐蕃而设戍。

【南浦清江万里桥】南浦:成都南郊的水边。清江:锦江。万里桥:成都著名桥梁,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曾言“万里之行,始于此桥”。

【海内风尘诸弟隔】风尘:战乱。诸弟隔:杜甫有多个兄弟,因战乱分散各地。

【天涯涕泪一身遥】天涯:指远离故乡。涕泪:悲痛的泪水。一身遥:独自漂泊远方。

【惟将迟暮供多病】迟暮:晚年。供多病:被疾病困扰。

【未有涓埃答圣朝】涓埃:比喻微小的贡献。圣朝:指唐朝。

【不堪人事日萧条】人事:世事。萧条:衰败凄凉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(764年),杜甫时居成都。安史之乱虽已平定,但吐蕃入侵,蜀地动荡,百姓流离。诗人年迈多病,感时伤世,写下这首忧国忧民之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**结构严谨**:前四句写景抒情,后四句感怀身世,层次分明。

2. **语言凝练**:用“白雪”“清江”勾勒荒凉之景,以“涕泪”“萧条”直抒悲情。

3. **思想深沉**:既表达个人漂泊之痛,又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

4. **艺术特色**:融情于景,虚实结合,情感真挚动人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杜甫的《野望》以苍凉的笔调描绘了战乱后的山河破碎。首联“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万里桥”勾勒出边塞的肃杀与漂泊的孤寂。颔联“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”直抒胸臆,兄弟离散的悲痛与个人漂泊的无奈交织。后两联转向自身,迟暮多病、报国无门的遗憾,与“人事日萧条”的感慨,形成深沉的家国之思。全诗沉郁顿挫,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。

范文二

《野望》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,语言质朴却情感厚重。诗中“跨马出郊时极目”一句,既是动作描写,也是心理写照。诗人骑马远眺,满目疮痍,内心充满对时局的忧虑。“不堪人事日萧条”收束全诗,点明主旨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。杜甫以朴素的语言、深沉的笔触,抒发了乱世中文人的悲悯与无奈,体现了其诗歌“沉郁顿挫”的典型风格。

关于《野望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**重点字词与读音**:戍(shù)、浦(pǔ)、涓埃(juān āi)、萧条(xiāo tiáo)。

2. **文学常识**:杜甫,字子美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被誉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

3. **知识要点**: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,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。

4. **意象意境**:“白雪”“清江”象征荒凉,“万里桥”暗含漂泊,“涕泪”“萧条”抒发悲情。

5. **名句赏析**:“海内风尘诸弟隔,天涯涕泪一身遥”体现战乱中骨肉分离的悲痛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三城戍:__________

(2)涓埃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驻守边境的城池

(2)比喻微小的贡献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不堪人事日萧条”在全诗中的作用。

答案:点明诗人对时局衰败的痛心,深化忧国忧民的主题,收束全诗情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杜甫《野望》与《春望》的情感异同。

答案:两诗均抒写战乱之痛,但《春望》侧重家国之悲,《野望》更突出个人漂泊与报国无门的遗憾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惟将迟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”的情感表达。

答案:诗人以“迟暮”“多病”写自身困顿,以“涓埃”“圣朝”表报国无门的愧疚,情感沉痛而真挚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“海内风尘诸弟隔”,谈谈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。

答案示例:杜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,战乱中的骨肉分离更凸显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