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4 11:19:01

荆轲刺秦王:原文、翻译与核心考点解析

本文完整呈现《荆轲刺秦王》原文及白话译文,结合战国末期政治局势解析创作背景,从叙事结构、人物塑造等角度深入鉴赏,并梳理中高考高频考点与典型试题答案。

《荆轲刺秦王》(节选)
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

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

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

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

又前而为歌曰:"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"

复为慷慨羽声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

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

白话译文

太子丹和知晓刺秦计划的宾客们,都穿着白色衣冠前来送行。

来到易水岸边,完成祭路仪式后,荆轲准备启程。

高渐离敲击筑琴,荆轲应和着歌唱,发出凄凉的变徵调,送行者都流泪哭泣。

荆轲又上前唱道:"风声萧瑟啊易水冰寒,壮士这一去啊永不回还!"

转而奏响激昂的羽调,众人怒目圆睁,头发直竖顶起冠帽。

荆轲随即登车离去,始终不曾回头。

注释

【白衣冠】丧服打扮,暗示有去无回。古代丧服尚白,此处为双重隐喻。

【变徵(zhǐ)】古代音律中的凄厉调式,相当于现代音阶的降半音。

【瞋(chēn)目】怒目而视,表现悲愤情绪达到顶点。

【终已不顾】"顾"字体现决绝态度,与陶渊明《咏荆轲》"凌厉越万里"形成互文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227年,秦将王翦攻破赵国,兵锋直指燕国。燕太子丹为延缓灭国危机,派遣荆轲以献图为名刺杀秦王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完整记录这一事件,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刺客的侠义精神与悲剧色彩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送别-壮行-诀别"三段式叙事,易水歌声构成情感高潮。

2. 语言艺术:"萧萧""寒"等叠词与拟声词营造肃杀氛围,羽声变调实现情绪转折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"不复还"的宿命宣言,彰显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传统。

4. 历史意义:标志战国刺客文化的巅峰,体现弱小者对强权的最后反抗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易水送别场景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悲壮的离别描写。白衣冠的视觉意象与变徵之声的听觉效果形成通感式渲染,使抽象的悲情具象化。荆轲的两句歌辞采用"兮"字楚辞体,在简练中蕴含复杂情感:前句写景寓情,后句直抒胸臆,形成由隐至显的情感递进。司马迁特意记录"终已不顾"的细节,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强化了悲剧张力,比直接描写刺杀过程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
范文二

《荆轲刺秦王》的文学价值在于其开创了"风萧水寒"的悲壮美学范式。后世王昌龄"饮马渡秋水"、骆宾王"此地别燕丹"等诗作皆受其影响。文中音乐描写极具匠心:先以变徵之声铺垫悲情,再以羽声转换激昂情绪,最后定格在"发指冠"的戏剧性画面,这种情绪调度手法后被李白《侠客行》等作品继承发展。值得注意的是,司马迁对荆轲的塑造并非完美英雄,而是突出其"终已不顾"的决绝与无奈,这种现实主义笔法使人物更具历史真实性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:徵(zhǐ)、瞋(chēn)、祖(祭路仪式)、变徵(古代音律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,司马迁首创纪传体通史

3. 艺术手法:环境烘托(易水寒)、细节描写(发尽上指冠)、情感递进(由悲转怒)

4. 意象系统:白衣冠(死亡预兆)、易水(离别象征)、筑乐(情感载体)

5. 思想主旨:展现"士为知己者死"的侠义精神与反抗暴政的悲剧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既祖:__________

(2)为变徵之声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完成祭路仪式

(2)演奏凄厉的变徵调式

解析:古代出行前需祭祀路神,"祖"为专有名词;"变徵"属于古代音律术语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风萧萧兮易水寒"在文中有何作用?

答案: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氛围,风声与水寒的意象组合暗示前途险恶,为下文"不复还"的结局作铺垫。

解析: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,需结合上下文分析情感指向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荆轲刺秦王》与《项羽本纪》中"垓下之围"的离别描写异同。

答案:相同点:都采用"环境+歌咏"模式强化悲剧色彩。不同点:荆轲主动赴死体现侠义精神,项羽兵败自刎表现英雄末路;易水送别侧重群体反应,垓下突围突出个人情感。

解析:比较阅读需抓住场景功能与人物命运的关联性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壮士一去兮不复还"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?

答案示例:该句启示人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,同时提醒决策者需理性评估行动的代价与意义。可用于论述使命与担当、理想与现实等话题。

解析:古诗现代解读应避免简单比附,要把握精神内核与现实语境的契合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