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7 10:57:02

大林寺桃花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本文围绕白居易的《大林寺桃花》展开,详细解析其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并提供鉴赏范文和考试重点整理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唐诗。

原文

大林寺桃花

唐·白居易

人间四月芳菲尽,

山寺桃花始盛开。

长恨春归无觅处,

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
译文

人间四月时百花早已凋零,

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。

常常怨恨春天归去无处寻觅,

却不知它已转到这里来。

注释

芳菲:花草的芳香,这里代指花。

尽:凋谢,完结。

始:刚刚,才。

长恨:常常怨恨。

无觅处:无处可寻。

转入:转移,来到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(817年)初夏,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。诗人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,心情郁闷。一日游览庐山,在大林寺发现迟开的桃花,顿感惊喜,遂作此诗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转折自然,构思精巧。

2. 语言风格:平实质朴,却蕴含深意,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。

3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手法,突出山寺桃花与众不同的特点。

4. 思想内涵: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,暗含人生哲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寺桃花与众不同的开放时节,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。前两句通过"人间"与"山寺"、"芳菲尽"与"始盛开"的对比,突出了山寺桃花的特殊之处。后两句由景生情,抒发了诗人对春天转瞬即逝的惋惜和重新发现春光的惊喜。

范文二

白居易的这首小诗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。诗人以山寺桃花为喻,暗示人生中美好事物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。这种发现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,更需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却能将寻常景物升华为人生感悟,体现了白居易诗歌"浅而能深"的艺术特色。

关于《大林寺桃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芳菲、尽、始、长恨、无觅处、转入

2. 文学常识: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新乐府运动倡导者

3. 知识要点:对比手法的运用,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

4. 意象意境:桃花象征美好春光,山寺象征超脱尘世

5. 思想情感: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人生哲理的思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芳菲:__________

(2)始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花草的芳香,这里代指花

(2)刚刚,才

二、主旨理解

1、问:"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"描写了怎样的景象?

答:描写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,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的景象,形成鲜明对比。

解析:两句通过时间、空间的对比,突出山寺桃花的特殊性。

2、问:诗中"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: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重新发现春光的惊喜之情。

解析: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,情感转折自然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大林寺桃花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?

答:《大林寺桃花》主要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山寺桃花的特殊,语言直白;《山居秋暝》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意境,语言含蓄。

解析:两首诗都写山中美景,但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各异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"在全诗中的作用。

答:这两句点明诗人情感变化,由恨春归去转为喜春重现,深化了主题,揭示了美好事物往往在意想不到之处出现的哲理。

解析:诗句转折自然,情理交融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将"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"运用于现实生活,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
答案示例:人生中美好的机遇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,不要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,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

解析:古诗引用要结合现实,阐明其现代意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