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穿井得一人》原文翻译及考试必考知识点全解
《穿井得一人》出自《吕氏春秋》,以寓言形式揭示认知偏差的危害。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、创作背景分析及中高考高频考点梳理。
原文
《穿井得一人》
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》
宋之丁氏,家无井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
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"吾穿井得一人。"
有闻而传之者:"丁氏穿井得一人。"
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。
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。
丁氏对曰:"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"
译文
宋国丁姓人家,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,常需专人负责。
后来家中挖井,告诉邻居:"我挖井得到一个人。"
听闻者传播:"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。"
全国议论纷纷,消息传到宋国国君耳中。
国君派人询问丁家。
丁家解释:"是得到一个劳力,并非从井中挖出活人。"
注释
【溉汲】gài jí 打水浇地
【穿井】挖井。"穿"为开挖之意
【使】役使,指劳动力
艺术表现:通过"得一人"的语义双关制造戏剧冲突,展现谣言传播链条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《吕氏春秋》作为杂家代表作,常以寓言阐明哲理。该故事可能取材于民间传闻,反映当时对信息真实性的重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陈述-误解-澄清"三段式,情节紧凑
2. 语言艺术:精准运用"得"字的多义性制造误会
3. 思想内涵:揭示信息传播中的失真现象,强调实证精神
4. 现实意义:对当代网络谣言传播仍有警示作用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则寓言最精彩处在于语言的多义性运用。"得一人"在日常交流中本可两解,当具体语境被剥离后,荒诞的谣言便自然产生。作者通过宋君求证的情节,暗示统治者应具备明辨真伪的智慧。结尾丁氏的解释如同当头棒喝,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实证的重要性。
范文二
故事呈现了信息传播的三重变形:丁氏的本意是节省人力,听闻者理解为物理发现,国人进一步演绎为灵异事件。这种递进式夸张,生动展现了群体传播中的"信息熵增"现象。吕不韦作为政治家,在此揭示了社会治理中信息保真的困难,至今仍具现实参考价值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溉汲(gài jí)、穿井、使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,属战国杂家著作
3. 核心考点:语言歧义现象、寓言文体特征、信息传播规律
4. 意象分析:"井"象征认知局限,"一人"代表信息载体
5. 知识全解:该故事与"三人成虎""曾参杀人"并列为古代著名谣言案例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溉汲:__________
(2)穿井:__________
答案:
(1)打水浇地
(2)挖井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?
答案:说明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,强调实证调查的重要性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穿井得一人》与《韩非子》中的"三人成虎"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展现谣言传播过程;异:本文侧重语言歧义,韩非子强调群体压力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得一人之使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用精准解释破除谣言,形成强烈反差,突出"语言明晰"的重要性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该故事说明现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?
答案示例:信息在转发中不断失真,如同"得一人"的语义变异,需要溯源求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