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时间:2025-10-15 14:00:03

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+考试必考知识点

《河中石兽》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一则寓言小品,通过僧人寻找石兽的故事,阐明实践出真知的哲理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。

原文

河中石兽 · 纪昀

沧州南一寺临河干,山门圮于河,二石兽并沉焉。

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,求二石兽于水中,竟不可得。

以为顺流下矣,棹数小舟,曳铁钯,寻十余里无迹。

一讲学家设帐寺中,闻之笑曰:“尔辈不能究物理,是非木杮,岂能为暴涨携之去?”

乃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湮于沙上,渐沉渐深耳。

沿河求之,不亦颠乎?”众服为确论。

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“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”

盖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水不能冲石,其反激之力,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,渐激渐深,至石之半,石必倒掷坎穴中。

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,转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。

求之下流,固颠;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”

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。

译文

沧州城南一座寺庙靠近河岸,庙门倒塌进河里,两只石兽一同沉入水中。

过了十多年,僧人募款重修寺庙,到水中寻找石兽,始终没找到。

以为石兽顺流而下,划着几条小船,拖着铁耙,搜寻十几里仍无踪迹。

一位讲学家在庙中开馆授徒,听说后笑道:“你们不懂物理,石兽不是木片,怎会被洪水冲走?”

石头坚硬沉重,河沙松散轻浮,石兽埋在沙里,会越沉越深。

沿河寻找,岂不荒谬?”众人信服他的说法。

一位老河兵听闻,又笑道:“凡河中丢失石头,应去上游找。”

因石头坚硬沉重,河沙松散轻浮,水流冲不动石头,反冲的力道会在石头下方迎水处冲刷出坑洞,越冲越深,到石头一半高度时,石头必倒进坑里。

如此反复冲刷,石头不断翻滚,最终逆流而上。

在下游找,固然荒谬;在河底找,岂不更荒谬?”

照他的话,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。

注释

圮(pǐ):倒塌。

棹(zhào):划船。

曳(yè):拖拽。

木杮(fèi):木片。

啮(niè):冲刷。

坎穴:坑洞。

反溯流逆上:逆流而上,体现水流与石头的力学关系。

创作背景

纪昀晚年编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收录民间奇闻轶事。《河中石兽》借老河兵之口,讽刺空谈理论的学者,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,反映清代考据学注重实证的风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以“寻石兽”为线索,通过僧人、讲学家、老河兵三组对比,层层推进。

2. 语言:对话生动,老河兵用“啮”“转”等动词,精准描述水流力学。

3. 思想:批判教条主义,主张“实践—认识—再实践”的认知规律。

4. 艺术特色:寓理于事,结尾“果得于数里外”以事实证理,更具说服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河中石兽》的哲理内核在于“知行合一”。讲学家的错误在于脱离实际,机械理解“石重沙轻”;老河兵的正确源于长期观察,洞悉水流与石头的互动关系。纪昀通过反差设计,揭示认知的复杂性——真知往往藏在经验与逻辑的交汇处。

范文二

此文堪称清代科学小品典范。老河兵的分析暗合流体力学原理:水流冲击石下形成涡流,推动石兽逆流上移。纪昀以文学笔法记录民间智慧,比西方流体力学研究早百余年。这种“民间科学”的书写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理性的闪光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高频字词:圮(pǐ)、棹(zhào)、啮(niè)、坎穴。

2. 文学常识:纪昀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笔记体特色。

3. 核心哲理:实践出真知,反对教条主义。

4. 表现手法:对比论证(僧人、学者、河兵)、细节描写(“转转不已”)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棹数小舟:__________

(2)转转不已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划船

(2)停止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老河兵为何能准确找到石兽?

答案:基于长期观察,掌握水流与石头的互动规律,体现实践经验的智慧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”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连用“啮”“转”动词,动态呈现石兽移动过程,增强说理的形象性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河中石兽》,谈对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的理解。

答案示例:理论需经实践检验,如讲学家机械套用“石重沙轻”而犯错,启示我们应辩证对待书本知识。

相关文章: